关于新冠疫情,权威专家的分析研判
“早阳早好”?
得了新冠,需不需要去医院?
感染奥密克戎后多久恢复、还会重复感染吗?
……
多日来,不论是朋友圈,还是各大社交平台,到处弥漫着有关“新冠”的“烽烟”。随着新春脚步的临近,越来越多的外出游子开始关心:今年回家过年怎么办?
12月9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23年春节还采用就地过年办法的可能性很小,但仍然要加强准备工作。这一说法给不少人暂时吃了一颗“定心丸”。
同时,钟南山院士也建议,准备回家的人要加强疫苗接种,“打了加强针以后,一般两周就起效了。这样对春节春运期间百姓回家大量人群迁移时,防止大规模传播有很大的好处。”特别是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接种了疫苗更让人放心。
除此之外,关于新冠疫情,权威专家们还都怎么看?看医界通过梳理部分媒体报道,为您呈现如下:
1.感染新冠不可怕,99%可在一周左右恢复
12月9日,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暨2022第二十三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上,钟南山院士表示,感染奥密克戎不可怕,99%可在7-10天内完全恢复。对比德尔塔(Delta)毒株,奥密克戎毒株引发新冠后遗症风险显著降低,无症状感染者基本无新冠后遗症。同时,防控政策的重心应当从防控感染转移到防控重症上来。(来源:中国基金报)
12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在上海市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新冠病毒感染者绝大多数无症状,不需就医,但可能出现咽干、咽痛、咳嗽、乏力、发热等症状。基本上7-10天左右转阴。有条件的尽量居家隔离,一般来讲,只有高风险人群中的一小部分是需要就医的。(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无症状感染者不是病人,无需恐慌
12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虽然无症状感染者有传染性,但无症状感染者不是病人,大家无需恐慌。无症状感染后,大多数人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
12月7日,著名流行病学专家曾光面对红星新闻的采访时表示,新冠感染的疾病基本上是自愈性疾病,轻症、无症状可以自愈。“比药物更重要的是多喝水、多休息,增强营养,精神愉快,不要有压力,这几条比吃药更重要。”一些中成药有一定治疗效果,但不是预防用药,没有病不要吃。年轻人体温超过38度,可以吃点解热镇痛药,低烧的话没有必要吃药,多喝水多休息。如果感染以后出现症状,或者老年人基础病、慢性病加重,要及时进行治疗。
3.感染后,短期内通常不会再次感染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据国外资料显示,一旦感染过奥密克戎,不管有无症状,有78%的人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再重复感染。感染后是否就医,要根据情况分类处置,对大多数人来说,不需要去医院,若患者本身有比较严重的基础病,一旦有病情变化是需要去医院的。(来源:央视新闻)
12月9日,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林炳亮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即使感染过新冠病毒,依然存在再次感染的可能,但是概率会降低。“未来两三个月里或将是人群感染的高峰期,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患者的分流是很重要的,要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均出来,让给那些重症、危重症患者,以及高危人群。”
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李侗曾:感染后再感染的风险与自身免疫力和间隔时间相关,通常感染后半年内不会再次感染。老年人、婴幼儿再感染的风险比较高,但基本上也是在感染过三个月、半年以后。对年轻人、免疫功能正常的人,基本上半年内再感染的风险是非常低的。感染前接种疫苗或者感染康复后再接种疫苗,都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再感染的风险。(来源:北京日报)
4.走出疫情的关键,在于对脆弱人群的保护
12月3日,在中华医学会2022年医学病毒学大会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走出疫情的关键,在于对脆弱人群的保护,建立免疫屏障。未来对新冠病毒流行的控制,可能不在于核酸清零,而是将病毒的致病率降到非常低的水平。建议在接种第三针加强针时,选择异源接种。呼吁未来开展第四针疫苗接种。(来源:中国经营报)
12月8日,重症医学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钟鸣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从我们整个人口结构来看,脆弱人群还是有一定比例的,这些脆弱人群倘若同时发病,并且成为重症患者,对医疗机构而言压力是非常大的。医疗机构要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要保证正常的医疗秩序,让重症病人有充足的就医流程、医疗资源,避免轻型、无症状患者占据医疗资源。同时,要集中重症救治医疗资源,包括硬件设备、人员准备等,每家医院都要为此做好准备。
原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教授缪晓辉:绝对、肯定、一定没有可以预防新冠病毒的任何药物。有慢性病必须控制在稳定状态和持续监测。而老年人或多或少地患有这样那样的慢性病。若有效控制了疾病,即使感染了Omicron病毒,危险性也极大地降低。(来源:缪晓辉论健微信公众号)
12月1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转化医学国家重大基础设施(上海)陈赛娟教授在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时表示: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疫苗接种十分重要,否则一旦养老院、老年护理院及高龄老人居住场所出现感染,会有一波重症高潮。“我们对今年春天上海市的疫情进行了研究,分析疫苗接种对病人的保护作用,发现国产新冠灭活疫苗的接种可有效保护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显著减少各年龄组尤其是老年人发生重症的比例。”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未来,疫情防治的重点,应当主要将防治重心转向“防重症、降死亡”。同时,要加强对新冠重点人群的保护。要继续普及新冠疫苗接种,加强对老年人群和慢性病等免疫功能低下重点人群的保护,保障其基础疾病的治疗。(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5.得了新冠是否需要去医院?
12月8日,“华山感染”微信公众号发布张文宏教授审核的《抗新冠策略千万条,核心就一条:得了新冠是否需要去医院?》。张文宏团队认为:99.5%的人可能不需要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医院发热门诊的医生,通过电话、网络或者是当面问诊就能解决。但是,我们的医疗体系必须保证0.5%的病人应该收治在医院。无论是民众还是政府,只需要围绕一件事,就是如何让0.5%需要住院的人能有床位,让99.5%的感染者能够安心地在家治疗。
6.理性对待,学会从权威渠道获取信息
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后,由此而带来的变化让很多人一时难以适应,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认为,面对这种变化,心理疏导很重要,我们要理性对待,科学应对,减少恐慌、焦虑。并建议每个人要相信科学,理性对待,学会从正确权威的渠道获取必要的信息,做好应对新冠的心理准备。专业人员要不断研判病毒的特点及传播特性,及时调整疫情防控的政策。(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7.建议新冠肺炎改名
12月2日,在中华医学会2022年医学病毒学大会上,解放军总医院感染病医学部的王福生院士提出了三点建议:新冠肺炎改名、防控重点聚集、有准备有序开放。
上海中医药大学急危重症研究所所长方邦江:目前,奥密克戎株感染病例已取代德尔塔株成为主要流行株病毒,就奥密克戎株感染者症状来看,出现肺炎症状的几乎没有了,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无症状或是轻症如发烧、咳嗽、乏力等。也就是说,它已经不是肺炎了,再称“肺炎”就已经不合适了!(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12月5日,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分会召开专家共识会,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分会主任委员谷晓红介绍:这次会议上,她和十几名副主任委员达成了新冠肺炎应更改名称,改为新冠病毒传染病的共识。(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8.新冠肺炎回归“乙类乙管”符合实际
12月5日,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家金冬雁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同于疫情暴发之初,病毒的传染性和致病性比较强,也有很多的未知性,如今,病毒本身已经发生改变,致病性降低,国家疫苗接种率也已相当高,我们对新冠病毒的传播性、致病性、变异规律、免疫逃逸特性都有了很好的了解,将新冠肺炎的管理方式回归到“乙类乙管”是完全符合实际的,回归“乙类乙管”后最大的区别就是可以以居家隔离取代集中隔离。另外,从中国香港经验来看,防止医疗挤兑要做好精准防控。
12月5日,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时表示,对新冠疫情采取乙类管理的流行病学条件逐渐具备,但脆弱人群新冠疫苗接种等社会治理准备仍待提高。
9.应对疫情危机,要向科学要答案
12月4日,在中华医学会2022年医学病毒学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表示:当前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应从“病毒”转向“病”,做好对新冠病毒引发疾病的预防、管理和治疗。“二十条”中特别号召要把疫苗和药物准备好。应对疫情,科研人员要努力推动基础研究走向应用研究,让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变成服务人民生命健康的产品。(来源:科技日报)
10.北京流行毒株比广州的更“毒”?
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奥密克戎不同分支,传染性和致病力不会有本质改变。北京流行的变异株以BF.7为主,目前统计无症状加轻型占到98%,病毒对人体主要侵犯在上呼吸道。上呼吸道症状表现因人而异,有人发烧明显,有人咳嗽明显,有人嗓子不舒服明显,这跟自身免疫力、年龄、基础疾病等有关系,并不代表病毒的致病力和毒力有改变。(来源:央视新闻综合《东方时空》)
11.孕产妇与普通人群相比是否更易感染新冠病毒?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乔杰:从总体人群表现看,孕产妇奥密克戎感染率和普通人群接近,出现症状的表现类型也和普通人群接近,如咽干、咳嗽、流鼻涕、浑身酸痛、发烧等。总体而言,与普通人群相比,感染没有给孕产妇的健康带来更多影响。(来源:新华社)
12.儿童出现新冠症状怎么办?
12月8日,在上海举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246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表示,当儿童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家长不用过于担心紧张,也没必要第一时间全家出动来医院就诊。一般孩子发热大约3天左右会自己逐渐减退。对于一些精神、胃口不受影响的轻度感染的儿童,可居家治疗观察,并建议孩子多喝水;当孩子出现高热、有明显不适时,不要捂的太紧,必要时给一点退烧药就够了。当婴幼儿有高热、体温升高持续3天以上并且整体状态不佳,应该及时送医。(来源:央广网)
13.未来2至4个月是关键期
12月8日,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暨2022第二十三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表示:“未来2到4个月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疫情防控政策正在发生变化,我们希望这是一种有序的放开,这样能够对疫情峰值有所控制,使医疗资源能够有序地、适宜地、科学地得到使用,从而在放开的情况下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好患者的健康。(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