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科室被跨医院合并了!
12大科室合并,两家二甲医院科室大整合
2025年9月1日,“海晏县人民医院”公众号发布消息,为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经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同意,正式推进州直、海晏县三角城及西海镇地区医疗资源优化调整工作。
此次整合按照“六上六下”原则进行:海北州第一人民医院的口腔科、中医科、康复科、精神科、透析中心、碎石中心等6个科室业务,全部整合至海晏县人民医院;海晏县人民医院的外科、妇科、儿科、病理科、手术室、麻醉科等6个科室业务,则全部整合至海北州第一人民医院。
公开资料显示,海晏县人民医院成立于1951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于一体的二级甲等医院。医院占地面积24亩,建筑面积9630平方米,设置病床100张,临床医技科室28个。
海北州第一人民医院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西海镇,是一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其前身是1962年修建的原国营221厂职工医院,1993年整体移交给海北州,1994年5月正式组建成立海北州第一人民医院。医院床位150张,业务用房主要包括4200㎡的门诊住院综合楼、3600㎡的精神病专科楼、6500㎡的儿童诊疗中心。
《看医界》查询地图发现,两家医院距离13公里左右,车程不到20分钟。
据媒体报道,海晏县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与创新,此次调整旨在解决医疗机构间同质化竞争和资源分散的问题,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通过整合,两家医院将形成更加明确的功能定位,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化、高效化的医疗服务。
据悉,目前海晏县人民医院与海北州第一人民医院正在沟通明确人员、设备交接细节、理顺工作衔接,以保证整合过程中医疗服务不断档。
资源共享,一批科室被跨医院合并
作为两家独立运营的医院,跨医院整合医疗服务的现象引发业内关注,但实际上,类似跨院区的科室合并非没有先例,近年来,全国多地都在推进类似医疗资源优化调整工作。
据《贵州健康报》报道,2024年8月21日,三穗县人民医院和三穗县中医医院的脑病中心(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心病科)进行整合共享。
整合后,心血管内科住院病区设置在三穗县人民医院院区住院二区三楼。脑病中心则设置在三穗县中医医院2号住院区三楼,两个院区保留原脑病中心(神经内科)与心血管内科(心病科)门诊。通过双轨并行的方式,确保群众在门诊就医时的便利性。
媒体报道称,此次学科整合工作的完成是为了提升三穗县医疗服务质量。整合后的科室可以通过优化人力资源与医疗设备配置,提升医疗效率,同时通过统一管理、规范诊疗流程,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除了以上案例,近年来,妇儿服务的跨医院合并更为普遍。
8月26日,荔波县卫生健康局发布《关于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儿科搬迁到县妇幼保健院的公告》,决定将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儿科的住院、手术业务搬迁到县妇幼保健院,组建“妇女儿童医院”,实行“一院两区”(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区)一体化管理。
公告明确,自2025年8月31日起,妇女儿童医院全面承担县人民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妇科、产科、儿科、新生儿科的门诊、住院、手术诊疗服务,提供24小时妇产科、儿科急诊,以及产前筛查、孕期管理、儿童保健等保健服务。
县人民医院仍保留妇产科和儿科门诊功能,但不再收治妇产科、儿科住院患者,同时停止住院分娩及住院手术等诊疗服务。
实际上,随着新生人口数量下降带来的妇儿服务市场萎缩,类似这样的妇儿服务合并/迁移的公告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发生在全国各个地区,尤其在县域医疗机构中更为普遍。
跨院合并背后:医疗资源的优化升级
对于近年来不断涌现的科室合并甚至院区合并现象,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驱动这场医疗资源整合浪潮发生的有多种因素。
首先,医保政策调整带来的控费压力对医院影响巨大。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改革,迫使医院必须优化成本结构,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跨医院的科室整合则有利于节约成本。
而人口结构变化也是重要原因。以四川某县为例,2023年上半年该县出生人口仅66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3‰,常住人口不足30万。这种情况下,多家医院维持产科业务难以为继,这也是科室整合大多发生在妇儿领域的主要原因。
此外,政策导向同样推动了合并重组。国家持续推动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从顶层设计上打破医院间的行政壁垒,也让医疗服务的整合乃至院区的整合都水到渠成。
有业内人士分析,两家不同医院之间的科室合并与整合,是医疗体系为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专科服务能力的一种积极探索。它不同于整个医院的合并,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这种模式有利于将专科“做强做精”,让患者能享受到更优质、更专业的诊疗服务。
但是,在科室跨医院合并的过程中,也面临综合医院的服务被“拆散”的风险,尤其在多学科会诊逐渐成为主流的当下,如何保证医疗服务的完整性、延续性也是医院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合并过程需要周全的方案和细致的执行,以妥善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
(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