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面临四大痛点,如何“智能”走出瓶颈、长效发展?
“基层互联网医院长效发展,运营才是关键。”在2023上海医交会上,广东阿康互联网医院(即阿康云医)院长周国亮一语道破其中玄机。
据了解,阿康云医是一家专注于数字医疗建设与运营的基层健康综合服务平台,自2020年创立以来,不但助推数百家企业实现了轻成本部署、高效率转型、全产业闭环、长链条发展,还提升了基层终端服务能力,业务覆盖超过1500个县区、40万终端及3600万慢病患者。
那么,基层互联网医院的长效发展该如何赋能?有着近20年现代医院经营管理经验的周国亮,对推进基层医疗数字化发展有着独到见解。
基层医疗发展面临四大痛点
周国亮介绍,根据市场最新《互联网医院发展报告》,虽然目前互联网医院市场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受政策、资金、运营管理等因素影响,大部分互联网医院都是处于“建而不用”的状态。
截止目前,全国累计2300家互联网医院主体公司,2023年以来,已有65家公司注销,累计共有390家注销。在全国3000家互联网医院中,71%为公立医疗机构。
周国亮认为,信息化差、服务难、诊断难、用药难是基层医疗发展的四大痛点。而互联网医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基层医疗的短板。
如针对信息化差,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和医联体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与分析、互联互通;在诊断方面,远程会诊、云诊断、云检验、可穿戴设备等可以为患者诊断提供参考数据;而在线问诊、送药到家、云药房、代煎代配中心、线上医保支付等举措可以辅助缓解基层服务难、用药难问题。
“基层医疗的服务模式相对单一,通常只有面对面或电话、微信等服务模式,互联网医院则可以打破时空限制,便捷医患之间即时问诊交流。同时,互联网医院可以发报告、诊断,下医嘱,患者在家即可实现看诊。”
在周国亮看来,互联网医院是实体医院、患者的双重帮手,如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实现线上线下、院内院外业务的协同,包括远程会诊、分级诊疗、云诊断、远程手术指导以及远程医技。
在患者端,互联网医院的功能也相当强大,可为患者提供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服务,如诊前咨询、预约挂号、智能导诊、报告查询、电子处方、药师审方、药品配送、患者随访、慢病管理等。
赋能基层:从零到一,搭建完善的运营服务体系
“基层互联网医院长效发展,运营才是关键”,周国亮表示,阿康云医强项就是做互联网医疗全产业链的支持,从零到一,搭建完善的互联网医院运营服务体系,如领导挂帅,组建专项运营团队,通过建立内部激励体系,调动医生积极性。
在具体环节上,阿康云医细化为一个“办公室”和四个“中心”。其中,运营管理办公室主要履行生态运营管理与监督职责,负责医院内部医疗资源对接与协调、生态合作对接与把关。
运营拓展中心以大健康产业为依托,负责医疗、药房、专科联盟、特通业务拓展,以及志愿者和兼职人员的管理,对增量发展负责;运营推广中心负责医院线上线下运营推广活动,包括物料、软文、培训、社群、直播、科普工作;运营推广中心负责科室财务、考勤、各项基本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
而一站式服务中心则负责处理平台发起的系统申请,协调安排院内医疗资源从线上到线下的衔接,会务筹备,会议参观接待等工作,负责对接院内专科科室绩效。另外,全科医生团队管理、培训、全科医生转诊也是其职责所在。
周国亮表示,基层医疗机构发力互联网还应具备清晰的互联网医院运营策略,“阿康云医选择得是深耕微信生态,目前的功能都是围绕微信,像公众号、视频号小程序、企业微信等,通过做优存量,促进增量,形成产品与运营联动,推动信息服务与运营服务一体化落地”。
在运营场景中,周国亮坦言,阿康云医也在进行专科专病建设,结合专科特色,构建专病的全病程管理,如组建皮肤专病咨询团队,落实专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同时结合线上品牌推广宣传和多样化运营服务场景,形成连锁医院合作联动。
阿康云医在2023上海医交会上设展交流
“融合本地健康产业,才能把互联网医院服务多元化。”周国亮表示,阿康云医围绕互联网医疗业务横向拓展,整合基层、技术研发、全科问诊、药品批发、仓储物流、连锁药企等公司,形成了基层健康的多元服务体系。
关于未来基层医疗,周国亮推测,通过互联网医院建设,未来将有90%以上医疗机构拥有互联网医疗服务能力;通过本地健康赋能平台,未来将有70%以上患者在本地完成就医体验;通过本地健康生态建设,未来将有30%以上的医保费用得以节省。
“互联网医院是赋能支持线下实体医院的重要帮手,把互联网运用好,会让我们实体医院发展得更好。”周国亮说。
周国亮认为,基层医疗服务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四个“化”。
一是医防协同化,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守门人,融合基层医疗与公卫工作,实现双提升;
二是院间协调化,强基层为核心,加速医联体建设,向人财物一体的紧密型医共体过度;
三是区域协同化,均衡区域内医疗机构资源分配,引导患者下沉基层;
四是线上线下协同化,居民在线享受优质的线上诊疗服务,进行常见疾病咨询,慢病管理意愿提升。(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