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文章正文

中国康复医疗进入黄金发展期!两大门槛如何突破?

作者|黄雨薇 来源|看医界(ID:vistamed) 2025-04-17 10:39:46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慢性病患者持续攀升,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期待愈发迫切,康复医疗的需求迎来井喷式增长。然而,我国康复医疗资源供给依旧相对滞后,尤其在非公立医疗领域,机构在品牌影响力、服务能力和行业规范等方面仍亟待提升。”


4月10日,由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与国药励展联合主办的“首届康复医学产业论坛”上,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表示:“推动康复医学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塑造具有竞争力的康复品牌,深化康复医疗与商业保险的融合,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论坛现场,来自医疗与保险两大领域的多位行业领军人物共赴上海,围绕“品牌建设”与“康复-保险融合”两大主题,深入探讨中国康复医疗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共同描绘康复产业与商业保险融合发展的新图景。



供需失衡下的蓝海市场


康复产业仍是“待开发”的宝藏赛道


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失能失智老人达4500万人,慢性病患者超过3亿人,残疾人康复需求高达8500万人。然而,与庞大的市场需求相比,我国康复医疗资源的供给却远未跟上步伐——每10万人仅配备3.57名康复治疗师,仅为美国的1/14,康复床位占比也仅有2.47%。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38个成员国中,我国康复医疗发展水平仅达平均水平的一半,全球排名第29位。


郝德明秘书长表示,这一差距背后凸显出三大结构性矛盾:一是资源分布“倒金字塔”,85%的康复资源集中在三级医院,而基层覆盖率不足40%;二是支付体系康复导向不强,康复项目医保覆盖率仅为32%,远低于发达国家65%的水平;三是专业人才短缺严重,我国注册康复的数量仅仅为美国的1/15,且高端人才断层明显。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郝德明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郝德明


康复医疗高质量发展的意义深远:对个人而言,可降低30%的入院率,缩短40%的住院周期;对社会而言,能够释放1.2亿劳动人口的生产力,每年可减少近2000亿元的医疗支出;对国家而言,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支撑,预计到2030年可使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指数提升28%。


中国非公医疗机构协会康复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毕胜教授认为,康复医院品牌的塑造,是提升医疗质量与患者满意度的核心所在。一家优秀的康复医院,不仅要具备先进技术与专业团队,更应体现人文关怀与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同时,康复与商业保险的深度融合,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经济压力,提升康复服务的可及性与普惠性。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毕胜教授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毕胜教授


品牌力即生命力:康复医疗的实践与突围


在医疗行业加速洗牌、竞争格局剧烈重构的当下,品牌力不再只是“锦上添花”的点缀,而是非公医疗机构能否穿越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正如中国非公医疗机构协会康复医学专委会名誉主委励建安教授所言:“品牌是民营医疗的生命线,没有品牌积淀,就难有未来。”在患者信任日益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医疗品牌不仅代表着医疗质量与服务能力的背书,更是一家机构综合实力的呈现。


中国非公医疗机构协会康复医学专委会名誉主委 励建安教授

中国非公医疗机构协会康复医学专委会名誉主委 励建安教授


励教授以梅奥诊所与和睦家医疗为例,揭示了医疗品牌的核心价值在于赢得“患者信任的溢价”。面对部分医疗机构陷入的“重设备轻服务”误区,励教授提出了“康复金字塔”理论——以专业技术为根基、以人文环境为支撑、以患者体验为塔尖,在现场引发共鸣。


温度是品牌建设的良药,这也是南京紫金医院这家“38年老牌机构”持之以恒的追求。南京紫金医院院长葛江平分享了“温度品牌”的打造密码:一方面建立全周期患者关怀机制,三年累计减免贫困患者医疗费用135万元;另一方面打造全方位员工发展平台,2024年员工进修覆盖率达70%。这些举措带来显著成效:员工5年留存率40%,10年以上骨干占比81%,充分展现了品牌建设的人才集聚效应。


对于新建医院而言,品牌建设更需未雨绸缪。“6年前,厦门弘爱医院还只是一片工地上的蓝图。但品牌建设的种子,从挖第一铲土时就已埋下。”厦门弘爱医院院长方杰表示,厦门弘爱医院在开业前就已“出圈”:用样板间讲述未来医院的蓝图,策划“准爸爸体验孕妈”的街头实验,将健康科普包装成妙趣横生的脱口秀,根据娱乐热点拍摄医疗短剧……这些不走寻常路的创意,让医院积累了超高人气,成为医疗界的“网红”。


慈爱康复的品牌故事则是一部励志“逆袭史”。龙岩慈爱医院院长沈敏海讲述了这个从濒临破产的国企蜕变为7城连锁的康复医疗集团传奇。20年品牌深耕,让这个曾经的“小城品牌”在一线城市站稳脚跟。在专业建设方面,慈爱康复已形成全生命周期康复体系、精准康复技术和多学科协作三大核心优势;在人才培养方面,慈爱康复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每个项目配备学科带头人、医生与治疗师组成的团队,提供3个月的系统培训;在经营模式上,坚持医保与自费相结合的混合支付制度。目前康复自费项目已达215个,占总收入的50%,未来计划提升至60%-70%。


在公立医院阵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康复科依托医教研协同优势,打造了重症康复特色品牌。其重症医学科和康复医学科的CMI值高达8.8,床位使用率常年超130%,更吸引国际患者慕名而来。


健嘉医疗集团则以“健嘉康复”品牌为统领,构建了覆盖25家医院,遍布14个省和18个城市的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统一VI系统、内容生产和服务标准,实现了全国连锁机构的品牌协同。


值得关注的是,资本市场的入局,也在为康复医疗品牌建设按下“快进键”。东方华康总院院长李爱川分享了东方华康医疗的“蜕变”:自从2020年牵手大湖股份,东方华康医疗坐上了发展火箭。4年13倍的营收增长,7家医院的连锁布局,3000张床位的规模扩张,12亿元的品牌估值,70%的床位使用率……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资本结合医疗的完美“化学反应”。


康复×保险:迟到的“黄金联姻”正当时


“在康复医疗快速崛起、支付体系亟待完善的背景下,康复与商业保险之间这场‘迟到的联姻’,正迎来加速融合的关键窗口期。”毕胜主委表示,目前全国约有1000家非公医疗机构,其中专注于运动康复的机构超过500家,占据半数以上。尽管康复市场正在快速发展,但支付体系相对滞后,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在此背景下,商业保险有望成为推动康复服务体系完善的重要突破口。


国际经验显示,成熟康复市场多以保险为支付核心。我国健康险虽发展迅猛,但在神经康复、儿童康复等领域尚有较大增长空间。随着中产阶层支付能力上升,“康复+保险”类创新产品的潜在市场正在快速释放。


上海百汇医院院长万里军分享,商业保险正从幕后走到前台:一方面成为医院精细化管理与服务提升的重要推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创新支付模式优化运营效率。上海百汇医院已与60余家国内外保险公司实现直付合作,极大改善了患者体验与保障机制。


作为上海地区商业保险赔付金额最高的单体医院之一,上海嘉会国际医院也在与商保携手的趋势中走在前列。院长吴海山认为,在医疗行业面临寒冬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公立医院设立了国际医疗部,积极探索与商业保险的对接。根据相关政策,目前上海的公立医院和私立医疗机构已有33家提供符合保险支付标准的特需医疗服务和高品质医疗服务。


优复集团质量及安全管理负责人傅宇浩介绍,优复医疗也早在2018年起布局保险合作,建立标准化运营体系。


来自中再寿险、复星联合健康、泰康人寿等保险机构的代表亦从“支付方”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康复服务的合作现状、挑战与创新空间。


最后,毕胜主委呼吁:康复医疗未来应重点发力三方面——其一,开发特色康复保险产品,借助专业平台推动跨界合作;其二,建立科学的疗效评估机制,参照国际标准优化康复质量管理;其三,完善支付标准体系,实现康复价值的合理体现。同时,非公康复机构要在神经康复、儿童康复、疼痛管理等细分领域形成技术壁垒,与公立医院形成差异化竞争。通过建立行业评价体系、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持续提升医疗质量与服务水平。


(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

看医界Copyright ©看医界 Reserved. 备案号:沪ICP备20020478号-2
上海医交会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17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