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保一个月被查处,一医院多人被判刑!
近日,四川省井研县人民法院公开审理并判决了一起涉及民营医院骗取医保基金的典型案例。案件信息显示,仅一个月时间,医院非法骗取医保基金逾23万元,5名相关责任人被依法判刑。
医院联手作假,骗取医保基金超23万元
案件发生于2022年4月至5月。为提升医院收入,该县一家民营医院的法定代表人林某某与院长翁某某、医生陈某某与李某甲、检验科工作人员李某乙合谋,利用养老院医保患者资源实施骗保。
根据法院披露,检验科李某乙在明知部分患者不具备住院指征的情况下,篡改检验报告以制造住院条件。随后,医生陈某某、李某甲根据修改后的检验报告配合收治患者住院治疗,并通过医保结算系统报销住院治疗费用,最终骗取医保基金23余万元。
2025年4月23日,井研县法院对此案进行了公开宣判。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林某某等5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变造医学文书等方式将不符合住院标准的患者收治入院的手段,骗取国家医疗保险基金,其行为均已构成诈骗罪,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据悉,这是乐山市首例民营医院采取变造医学检验报告等手段,将不符合住院标准的患者收治入院从中骗取医疗保障基金的诈骗案件。涉案金额较大,社会影响较为广泛。
医保严管时代,一批骗保医院被严厉查处
据了解,早年间,社会办医的规模以小散乱为主,在医保管理方面也较为粗放,并不规范。尽管近年来相当一部分民营医院尝试向规范化、专业化转型,在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上有所提升,但一旦出现骗保类负面事件,仍会降低民营医院的整体形象。
尤其是在医保基金监管日益趋严的当下,一些民营医院骗保案件仍屡见报端。从公开报道来看,每年查处的民营医院骗保案件中,相关责任人也频频受到法律严惩。
2023年,无锡虹桥医院因涉嫌骗取医保基金被立案侦查。该医院通过伪造病历等方式骗取医保资金,导致15名涉案人员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医院也被取消医保定点资格并停业。
2022年,北京前海股骨头医院因通过伪造证明材料等手段骗取医保基金,被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处以1.42亿元的巨额罚款,并于同年2月暂停营业。该医院此次处罚金额创下监管部门对单个医院骗保处罚的历史纪录。
2019年,长沙普济医院因通过虚列就医人员名单、诊疗项目等方式骗取医保基金达1529.25万元,被长沙市检察院提起诉讼。该院于2017年11月自行停业,2019年被注销。
据《澎湃新闻》报道,2014年至2019年5月间,已公布裁判文书的民营医院骗保案件共93例。
其中,在四川绵阳天诚医院骗保案件中,苏金雄、吴金昌经营该院期间,指使医护人员虚开药品账目,骗取医保资金1285万元。2018年10月,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法院以诈骗罪分别判处吴金昌十五年、苏金雄十四年六个月有期徒刑,另有5名涉案医护人员同样被判刑。
其他被卷入骗保风波的医院还有很多。
数据揭示的骗保规模令人震惊。中部某省专项调查显示,有民营医院通过虚假报账骗取医保资金达1500余万元。据最高人民检查院公布,2024年,检察机关共起诉医保骗保犯罪4700余人。
业内人士指出,不同于管理不规范导致的医保基金被违规使用,医院欺诈骗取医保行为的性质更为恶劣,也是目前医保监管部门及社会都难以容忍的行为。曾经以骗保模式为生的一些民营医院频陷泥潭,并非个别事件。这一模式一度被有的民营医院拿来直接“复制”当成商业模式,如今随着医保监管政策日趋完善,这类医院及商业模式,将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
知名医改专家、陕西省山阳县卫健局原副局长徐毓才曾向“看医界”表示,大数据“天眼”下,医疗服务行为几近“裸奔”,诊疗服务与医保收费记录不符将成为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甚至骗保的证据,在新医保时代,医疗机构合法合规经营才是长久活下去的王道。
关于民营医疗的出路,业内专家建议,除了走自费、高端路线外,实际上基本医疗市场未来民营医疗的合规经营还是大有可为的,以台湾地区为例,在健保格局下,民营医疗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超越公立医疗为民众提供了优质、可承受的医疗服务。(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