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甲深度助力社会办医:多科室托管共建
跨省“联姻”
省级儿童医院托管社会办儿科
近日,“看医界”据深圳禾正医院获悉,8月1日,深圳禾正医院儿科住院部开科,并正式挂牌“江西省儿童医院深圳禾正儿科中心”。据介绍,该院儿科是由省级三甲综合性儿童医院江西省儿童医院托管共建。
一个是开业不足两年的社会办医院,一个是省级大三甲,二者的结合,瞬间吸引不少眼球。
公开资料显示,深圳禾正医院位于深圳南山区,是一家混合所有制医院,医院总投资40亿元,编制床位1200张,其中首期开放700张,是由深圳合正控股集团投资控股并管理运营的三级综合医院。
图源:深圳禾正医院订阅号
同时,该院还是深圳市重点民生工程之一、深圳市医保定点机构。自2020年11月开业以来,该院便致力于以综合医疗为基础,以肿瘤、康复专科为诊疗特色,打造国内一流、领先的肿瘤诊疗中心和康复治疗中心。
江西省儿童医院则始建于1955年6月,系全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江西省儿科医学培训基地,其儿科重症(急诊医学部)为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医院现拥有东湖、红谷滩两个院区,编制总床位达2800张。2021年,医院门诊量达131.1万人次。
据悉,随着此次禾正医院儿科中心的揭牌、开科,首批33张床位也将同步开放,从而形成对门诊的有力补充。而为助力禾正儿科的发展,江西省儿童医院还派驻5人的儿科医护团队,其中就包括主任医师,并由其任禾正医院儿科中心主任。
不仅如此,在儿科托管共建期间,据介绍,江西省儿童医院除了每年将输送高年资的医护人员长驻禾正医院外,未来几年还将在学科管理、诊疗技术、远程诊疗方面提供同质化服务,从制度、流程、运营、质控等方面提升儿科中心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与此同时,依托江西省儿童医院的技术和管理支持,深圳禾正医院还将逐步成立儿童感染专科、儿童内分泌专科及儿童保健科,并在儿科病区开设VIP套房、两人间和三人间病房,满足不同层次的就医需求。
对此,深圳禾正医院轮值院长伍建春还表示,在江西省儿童医院的技术支持和指导下,禾正儿科中心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能力等方面不断超越,打造出别具特色的禾正儿科品牌。
携手大三甲,打造品牌专科特色
相较于社会办医政策的开放,在医疗领域,深圳近期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三甲医院数量已增至30家。显然,这对于一家年轻的社会办医院来说,要想在此分得一杯“羹”并非一件易事。或许正因如此,深圳禾正医院选择了另辟蹊径。
除了江西省儿童医院外,此前,深圳禾正医院还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南大一附院”)完成了顺利“牵手”。据悉,2021年12月,深圳禾正医院正式揭牌成为南大一附院深圳医院,由此,双方开启了深度合作之路。
据了解,在此次合作中,深圳禾正医院包括消化科、心内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儿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在内的8大科室,交由南大一附院全面托管共建,科室的业务制度、标准、流程、质控等也皆由后者团队制定。
值得注意的是,成立于1939年的南大一附院也是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编制床位6100张,2021年,门诊量达342.5万人次(不含核酸门诊)。专科实力雄厚,拥有国家、省临床重点专科各9个。
而在南大一附院托管共建的8大科室中,消化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均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除了托管共建科室外,据深圳新闻网报道,根据此前签订的“五年盟约”,南大一附院还将派驻医院管理人员,包括1名科室主任、2名专家常驻深圳,协助8大托管科室的管理、整体规划建设,进一步规范诊疗水平,提升禾正医院的专科发展水平。
实际上,深圳禾正医院与南大一附院的渊源远不止于此。据报道,医院开业以后、挂牌大学附属医院“深圳医院”之前,双方就有过多次跨区域的联动合作,先后有数十位南大一附院的医疗骨干被派驻禾正医院各大科室支援。
自2021年12月,神经内科作为首个独立病区的托管科室正式开科以来,深圳禾正医院与南大一附院的合作进度明显加快。仅今年3月,就有3个科室相继独立开科,分别是消化内科、心内科以及骨科。
据悉,在科室开科前,南大一附院便已派驻专家长驻禾正医院,全面负责科室管理、医疗运营、流程规划、服务质量等工作,欲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而通过引进三甲医院专家、诊疗技术个管理经验等,做强医院专科,打造自己的品牌,增强自身实力,或许也是深圳禾正医院的动力所在。
此外,深圳禾正医院口腔科还是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托管科室,双方欲在医疗、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共同打造的口腔疾患诊疗基地。据悉,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为一家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同时还是江西省口腔临床医学的示范基地,与南昌大学口腔医学院、江西省口腔医院、江西省口腔病研究所实行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另外,有业内人士表示,社会办医的一些专科选择和公立三甲医院合作,既能够解决人才、技术、管理、品牌等问题,还能够提供更多的优质医疗服务,公立医院医生也能够提升阳光收入,只要能够实现多赢,未来类似的合作或将越来越多,不过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往往存在一些考验。(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