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文章正文

社会办医加速“牵手”高校,又一家大学附属医院挂牌

赵小桦 看医界(ID:vistamed) 2022-11-30 10:21:22

西北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揭牌


近期,A股上市公司爱尔眼科(300015)发布消息称,11月15日,爱尔眼科与西北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西北区域一流眼科产学研平台和眼科区域医疗中心。西安爱尔眼科医院也随之正式揭牌为西北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


图源:西安爱尔眼科医院


据了解,西安爱尔眼科医院是爱尔眼科布局西北的大型眼专科医院。官网资料显示,该院面积1.3万㎡,设置床位101张,建有4间洁净层流手术室。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为国家“双一流”、“211工程”建设院校、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高校。


西北大学医学院则成立于2018年5月,但其医学教育较早发端于1903年创建的京师大学堂“医学实业馆”,培养走出了我国病理学的奠基人徐诵明、药理学科翘楚徐佐夏、法医学先驱林几、开辟“针感生理学”新领域的侯宗濂等诸多名师大家。


据看医界了解,此番与西北大学的合作签约,不仅是爱尔眼科填补“西安爱尔”教学、科研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医学人才匮乏等不足的重要举措,也是爱尔眼科深化校企合作的又一次新尝试,希望借助高校优势医疗、教学及科研平台,促进爱尔眼科的高质量发展。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医疗、教学、科研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合作,促进医学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医学及相关学科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医、教、研、产一体化建设,加快人才培养,解决高层次眼科医师及视光师人才短缺问题。


关于此次合作,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董事长陈邦表示,产教融合发展是爱尔眼科与西北大学共同面对的新课题,爱尔眼科将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制度优势,共同探索眼科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新模式、新经验,推动眼科学和视觉科学医、教、研、产一体化建设,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典范。


“牵手”十多所高校,爱尔眼科医疗布局加速


实际上,在“牵手”西北大学之前,伴随着医疗连锁化布局的深入,爱尔眼科在眼科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就动作不断。


据悉,爱尔眼科自2003年创立之初,就确定了“分级连锁”的发展思路,2009年创业板上市后,连锁化布局也随之加快。为支撑其业绩增长,爱尔眼科在新设医院的基础上还引入产业并购基金,通过“体外孵化”模式,以满足整体扩张的需求。


然而,医疗机构要想发展,人才是关键。不论公立还是民营,“医教研”协同发展都是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必经之路。爱尔眼科显然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据悉,早在2013年,爱尔眼科便着手建设医教研平台,与中南大学合作成立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专注于培养高级眼科硕博人才,开启了校企合作的创新探索。后又于2019年与武汉大学深度合作,共同成立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武汉大学爱尔眼科临床学院以及武汉大学爱尔眼科研究院。


此后,爱尔眼科“校企合作”的模式发展明显加快。2020年,爱尔眼科与暨南大学签署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在广州、深圳、东莞共建3家大湾区核心区域医院,成立“暨南大学爱尔眼视光医学院”,致力于打造一流眼科医学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爱尔眼科-暨南大学联合实验室授牌仪式在广州爱尔眼科医院举行。据介绍,这是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延伸与升级,将继续在整合资源、学生共培、人才引进、平台共建等方面展开创新合作。力争在五年内,实现2-3项研究成果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的转化应用。


而在今年1月,爱尔眼科还宣布与河南大学达成校企战略合作,郑州爱尔眼科医院挂牌河南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双方共建河南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河南大学爱尔眼科临床学院和研究院,将围绕医教研、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逐步展开深度合作。


爱尔眼科披露,包括中南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等在内,目前,爱尔眼科已经与十多所高校达成战略合作,致力于眼科人才的长效培养,打造了专业技术人才学历教育培养机制,并打通了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全流程人才培养孵化体系。


不可否认的是,与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后,爱尔眼科的医疗人才资源得到了保障,使其有了技术和品牌扩张的基础。有数据显示,仅2021年爱尔眼科便先后收购29家医院,进一步深化其在全国的“分级连锁”布局。2022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爱尔眼科又继续收购16家眼科医院及诊所,这说明爱尔眼科的扩张还在继续。


截至2022年6月30日,爱尔眼科品牌医院、眼科中心及诊所在全球范围内共有780家。其中,中国内地665家(上市公司旗下319家,产业并购基金旗下346家),海外115家。


不能仅停留在“挂牌”上


挂牌附属、合作办医,“名校+名企”合作对中国社会办医来说可谓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包括爱尔眼科在内,据看医界此前不完全统计,全国社会办医机构挂牌高校附属医院已超60家,一些社会办医甚至成为多个高校附属医院。


以西安高新医院为例,作为上市公司国际医学旗下的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官网显示,该院不仅是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还是延安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


作为民营医疗的标杆之一,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系北京市首家被纳入重点高等院校科研教学体系的民营医院,现为首都医科大学第十一临床医学院,2005年便成为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其神经外科还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2021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与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安徽医科大学附属济民肿瘤医院正式揭牌。此番合作,校企双方将建立紧密的医教研合作关系,尽快将安徽济民肿瘤医院建设成为三级甲等专科医院。


不仅如此,以“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命名的上海孟超肿瘤医院,也已挂牌成为上海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据悉,该院是一所按照三级专科医院标准建设的研究型肿瘤医院,总投资8亿元,规划设计床位410张,隶属于上海细胞治疗集团。


除了和高校在医院层面合作之外,还有上市医疗企业亲自上阵投身“医学教育”。以医疗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通策医疗,可谓这方面的代表。


通策医疗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并设立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中心。此外,通策医疗与杭州医学院达成战略合作,联合创办杭州医学院妇幼、口腔方面的二级学院,并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


有业内人士认为,“校企合作”有助于医院、高校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成双方共同发展,但社会办医与高校合作不能仅停留在“挂牌”层面,更为关键的是高校能否真正向社会办医开放科研资源。对行业大专家而言,科研是在业内立足的根本,社会办医与高校真正实现“医教研”深度合作之后,体制内的专家才能更放心地走出来。(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

看医界Copyright ©看医界 Reserved. 备案号:沪ICP备20020478号-2
上海医交会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17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