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纳入院感监管范围,医疗机构疫情防控措施优化来了
在目前疫情防控逐渐放开的当下,社会面感染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医院的机率上升,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也有了较大提升,如何在确保医院不停摆的基础上,做好患者的接诊服务,成为不少医疗机构管理者关注的问题所在。
“我其实非常担忧的:社会面不防了,医院如何防的住?如果社会面上阳的也不强制封控了,那么医院怎么办?还是不能有阳?独善其身?难!”上海冬雷脑科医院院长宋冬雷最近一直在思考这道进退两难的“题目”。
近日,据《看医界》了解,这一医疗机构的“紧箍咒”也有了松动的迹象。
西南区域某三甲医院一位主任医师向《看医界》透露,自己所在医院的工作群里发布了一则《关于优化医疗机构疫情防控措施的紧急通知》,对医疗机构门急诊接诊工作进行部署,并对发热门诊优化管理。
最值得关注的是,《通知》提出,在严格落实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医疗机构如因接诊救治涉疫风险人员、阳性患者导致工作人员感染的,不纳入《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监督管理范围,并做好医疗救治和关心关爱相关工作。
“我理解其管理等同于流感和轮状病毒腹泻等普通传染性疾病。”该医生表示。
据了解,不止该西南区域,社交媒体有消息显示,北京也对医疗机构中密接人员的判定进行了优化,同时,还对密接人员的隔离观察也进行了调整,“边隔离边工作”,对不判定为密接和高风险人员的医务人员,不进行居家封控管理,由医疗机构提供居住管理,返回医院闭环管理继续工作。
据了解,今年4月份,面对R0值超10的奥密克戎冲击,上海医院曾承受着非常大的院感压力,据八点健闻报道,不少医院没能幸免院感的袭击。
“要科学对待院感,根据病毒的特点和社会面感染的多少来看,如果防范很到位,那么即使被感染也是情有可原的,”上海一位三甲医院院感专家建议,可以在急诊前做抗原,几分钟就能出结果,然后再做一个快速核酸,这样既不耽误事,也能看好病。
近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家金冬雁也谈及了院感控制的相关问题。
金冬雁表示,院内感染的出现跟感染控制的漏洞有关系,出现漏洞需要去堵,但不是说一有院感马上就要封院,马上全部停诊,这样会严重影响非新冠病人的救治。“(中国)香港今年因为新冠疫情死亡超1万人,这是一个非常惨痛的教训。但是中国香港每年死亡5万到6万人,如果因为新冠疫情,其他的病人都不救了,只可能会死更多人。所以我们在医院里要实现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就算是要封院,也是有必要的时候再局部封。”
金冬雁认为,一定要提前把应对新冠疫情的分级诊疗措施制定好,“到时候如果出现了医疗资源挤兑,不一定是新冠病毒造成的重症和死亡病例比较多,很可能是我们的应对措施不合理造成的。把过多没有太大风险的病人都收治到负压病房,就影响了其他非新冠病人的救治,这就是在资源配置和分级诊疗上出了问题。”
金冬雁认为,医护人员感染以后,只需要短暂的休息就可以恢复工作,不需要排查一大堆的密切接触者去跟踪隔离。“一个医生感染了,你把他周围十几个医生都弄成密切接触者去隔离,医疗资源就受影响了,这其实是没必要的。”金冬雁称,只需要挑出最高危的人,通过抗原检测的方式进行常规检测,等到真正确诊阳性了,再让他们去居家隔离,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医疗资源。(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