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管理 文章正文

各科抱团战疫,全院都变成了呼吸科!

柒小略 看医界(ID:vistamed) 2023-01-31 10:05:00

“从本科培养一个医生需要8年,但培养一个呼吸科医生只需要一个ppt”。


“骨科医生戴上听诊器,外科医生忙着翻内科书……全医院科室都变成呼吸科”。


最近在网上,“全院呼吸科”的相关段子爆火。这些看似荒诞的调侃背后,其实是在新冠感染的高峰下,各大医院举全体之力救治患者的真实现状。


病区“改造”,全院呼吸科


在新冠疫情感染高峰的冲击下,12月中下旬开始,全国各地各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持续多日,尽管目前很多地区已经逐渐度过感染高峰,但感染平台期的重症高峰依然存在。


我国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省公开的社区检测数据显示,截止1月6日,河南省新冠感染率高达89%,若以河南省的感染率推算全国,这波感染给医院带来的巨大压力可想而知。


国家卫健委新公布的死亡数据显示,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4435例。


一方面是巨大人口基数下大量的感染人数,另一方面是大医院的防控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后,对于重症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要求下,有限的医疗资源只能向新冠救治倾斜。与此同时,新冠感染的冲击也使许多手术(尤其是择期手术)患者大量下降,因此将其他科室的空余病房临时改造成呼吸科病房成为多数医院的选择。


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大老爷们住进了妇产科病房,男科医生驰援呼吸科”这样看似啼笑皆非,实际上了有血有泪的段子。


早在12月底,就有河南网友爆料称:去某三甲医院看病,惊讶地发现该院从7楼到20楼已经全部被改成了呼吸科。


图片


无独有偶,在四川省某公立医院,楼层指引中除了个别科室,几乎所有科室后面全部划上括号(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xx病区),高达16个病区。


图片


身兼数职,医院里的“混编”部队


除了“征用”病房,为缓解大量感染者救治带来的人手不足,众多一线医生无论内科、外科、妇产科们也开始加速学习,跨科看病,组成了跨专业的部队。


《看看新闻》日前在采访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时了解到,由于上海老龄化程度高,发展成重症的患者比例也较高,为了应对第一波感染后的重症高峰,东方医院南院临时启用多个病区,以内外科联合的模式,建立好几支“多国部队”。由内科或重症监护室主任带队,配上一个麻醉科医生,组建新冠感染重症救治团队。


在该院原本的外科病房,则是一支由肾内科医生带队,多学科共同支援组建的一支队伍,该病区负责人、肾内科副主任医师刘峰表示,科室(临时病区)在队伍组建的第一天(12月31日)就48张床位全部收满。通过高流量吸氧,以及侧卧位俯卧位通气的治疗,很多患者的情况都得到改善,保持着低死亡率和良好的预后。


该院呼吸内科主任郭忠良表示,现在医院其他楼层收治的也大多是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但是楼层的带头主任都不是呼吸科出身,因此他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先把本病房的患者交给下级呼吸科医生处理,然后去各个楼层处理非呼吸科的重症肺炎患者患者,处理好之后再回到呼吸科,处理本科室的患者。


将暂时空余的病房“改造”成重症ICU,并组成临时医疗“混编队”,是很多医院的做法。据《第一财经》报道,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嘉定院区在原先呼吸科45张病床的基础上,开辟了一个设有46床的新病区,用于接收和救治新冠相关患者。


该院呼吸科主任陈吉泉表示:“由于重症患者需要多学科医护人员的参与,因此我们将呼吸科医生、非呼吸科医生(心内、肝胆)进行‘混编’,两人一组,再在每个科室抽调相关护士,一同进行合作救治。新冠病历书写的注意事项,抗病毒药怎么用、用多少剂量,呼吸机怎样第一时间操作、怎么调节等,都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


好消息是,随着第一波感染高峰退去,多地医院门诊量都有所回落,医院“一床难求”的情况也逐渐好转。据悉,截至1月7日,上海市发热门诊接诊量为2.93万人次,较12月22日峰值下降64.3%,而急诊也从自1月2日起,已连续6日下降。


但专家也提醒,虽然多数人在感染后能逐渐康复,但仍然有一部分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有转重症的风险,因此重症高峰的“平台期”仍然存在,门急诊、重症患者救治等方面工作依然艰巨。(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


看医界Copyright ©看医界 Reserved. 备案号:沪ICP备20020478号-2
上海医交会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17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