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管理 文章正文

一批儿科医生走向市场!面临8大难题

看医界 2021-04-15 11:43:33

医生和患者对中高端医院的理解分别是什么样的?


公立医院儿科医生走向市场会有哪些不适应的表现?


2019年4月21日,在星未来资本和看医界联合推出的星分享研讨会主题研讨会上,一众行业大咖齐聚一堂探讨非公医疗十年变革和挑战,武汉北斗星儿童医院创始人姚洪武博士分享了《中高端儿童医院临床医生的甄选维度》的主题演讲,以下为《看医界》整理摘要。


医生和患者眼中的中高端医院


什么是中高端医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起来听听医生和患者不同的看法。


我们随机采访了一百位医生,这些医生来自于武汉和上海的公立三甲医院,我说如果我们要办个中高端定位的儿童医院,你认为这个中高端指什么?


大多数医生给我的回答是临床技术要高端,如果是一家区域性的医院,至少在当地区域或省内要有技术能拿出手,最好是能够在国内领先或者国际领先的临床技术,这是医生端的反馈,非常的清晰。我过去做外科大夫时也这么认为,比如胆囊手术技术做的越先进,就越高端。


那么看一下患儿家长的反馈,同样是采访了一百位在我们医院看诊的患儿家长,他们的答案是这样的,中高端是要服务的中高端,他们选择带孩子来我们医院就医,一是不用排队,很好,二是医生的态度很好,第三是人不拥挤(我问他们会不会因为人比公立医院少而对我们信心不足,他们说就怕医院人太多了,容易交叉感染,就是冲着人不拥挤来的)。


你看两类不同人群,对中高端的定位是截然不同的理解。医生认为技术好是中高端医疗,患者认为服务好就可以了,我们深入了解后发现患者认知的背后逻辑是这样的,他们认为你能够办医院,是政府给你背书了,你把医院办起来,肯定是有医疗团队的,所以患者认为你至少常见病多发病等一般技术肯定拿得下来才会办医院。


但是,患儿家长也表示,如果他们觉得孩子病得比较重,或者孩子多次问诊之后仍然觉得有疑难问题的,他们还是会选公立医院,不会选民营医院的,哪怕是中外合资的医院。这是一个事实。对于非公医疗来说,大多数家长认为在看好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上提升服务的品质就很好了,这是家长愿意带孩子到这家医院来体验的主要原因。


非公医疗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政府给予我们的补贴和政策是非常少的,还是需要依靠市场来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所以作为非公医疗的运营决策者来讲,分析了医生端和患者端后,我认为还是需要以医疗技术为基础,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简单地说,就是要站在市场的角度,市场需要什么,我们提供什么,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医生,我们就找什么样的医生,所以整个医院定位就是以服务为主,在服务这个领域上做好了之后,才可能逐步逐步地把医疗品牌树立起来。


公立医院儿科医生走出体制面临八种不适应


因为对细节的追求越多,其实越困难,我们和体制内外专家打交道十多年了,说实话,我们面试的也好,交流沟通的也好,至少有几百位医生了,整个医疗大环境和体系决定了,能够从体制内走到体制外的医生,还是非常少的,哪怕是多点执业。


虽然大环境是这个情况,但还是有一部分人要从体制内出来,在这一小部分的医生里面,我们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这一小部分医生也不见得都适应体制外的医院。


所以我也在想,未来诊所连锁、医院连锁往后怎么发展?我觉得最终还是要靠医生办医疗,不靠医生肯定很难往下支撑的。那么医院的人力资源就很重要,要能够判断这个医生适不适合在你这个体系里做,否则如果医生从体制内一口气就出来了,什么都不要出来跟着你干,然后合作了一段时间却发现这个医生不太合适,这样其实对双方都是伤害,所以我们对这个事特别慎重,总结清楚什么样的医生适合,什么样的不适合,并且会提前预警。


我们对医生的要求是和每个病人交流15到20分钟,但我们有些医生,一开始会遇到一些困难,第一是不习惯慢下来看病,不要以为这个事情很简单,在公立三甲医院,专家一个上午大概看80个号,有的加号加到120个,三四分钟解决问题,几十年都是这样的看诊方式。其实有的患者一进门聊了三句话,专家就知道是什么问题,就可以开检查开治疗,那后面怎么办呢?很尴尬,就觉得和患者没什么话好交流。这不能怪医生,因为他们过去在公立医院体系的培训已经形成这个概念,在单位时间内做最快的事情,最高效地处理病人,所以到新的环境之后就不适应了。


第二是站在关爱孩子的角度去呵斥家长。我今天这个定位说的是中高端医疗,不是平价医疗,因为什么?比如说在公立医院挂号正高12块钱,在我们这儿挂号可能就300块钱了,价格接近30倍了,客户花的钱不一样,到这里体验的时候,他要求的服务肯定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我们有位在公立三甲医院做了30多年的儿童眼科大夫,有一次在我们医院儿童眼科坐诊,遇到一个家长带着六岁的孩子来,孩子既有近视又有散光,他一看就急了,说孩子都这样了你家长怎么当的啊,都这个样子才到医院来,你这家长不称职啊。这话其实说得很中肯,早点来早点发现孩子的问题,这个在公立医院没问题,但在这里就不对了,首先家长觉得医生不太尊重他和孩子的隐私,第二家长认为医生不是在教育他,而是在教训他。于是投诉纠纷出现了,医生也很委屈,医生说是为家长好为孩子好,对不对?这种沟通习惯就是因为在公立体系里面,医患状态地位不对等导致的。


第三,大多数民营医院首先是从看常见病多发病开始的,大多数的病人可能还是小病,疑难杂症很少。我们有时请了三甲医院专家,但他们来了就觉得好没意思,这种小儿科的事情天天看,就只是简单的重复,他们喜欢在ICU、PICU、NICU里显身手,因为那才代表这么多年的水平,他们觉得看小病是高射炮打蚊子。这都是我们实际工作中碰到的专家的想法,挺有意思,都需要提前预警。


第四,一言不合就签字,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其实也可以理解,比如说用药治疗,患者不同意,签字,要住院不同意,签字,从医疗的角度讲,我们要自我保护,这是对的,但你会发现,客户到中高端医疗或者高端医疗之后,他希望你给他的不是选择题,他希望你给他判断题,希望听到你中肯的建议,而不是说把风险交给他让他来做选择题。


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医生多和病人交流,如果病人不接受治疗,医生要多讲几句,讲细节,讲方案,让病人理解。


第五,不愿意主动留联系方式。大多数民营医院一开始病人量都不多,即使医生从最有名的医院出来,一开始也可能没那么多病人。其实,医生需要培养自己的病人粉丝,病人第一次来这儿看病之后,一定要和病人有交流才行,但是如果医生不愿意主动做这些事情,就很难聚集发展自己更多的病人了。


第六,不讲究仪表和礼仪。在公立医院医患不对等,是病人求医生的,但在中高端医疗里,病人和医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我们希望病人来了后,医生能够起个身,握个手,打个招呼,可不可以?我们在和专家沟通时,会提这个要求,有些人听到后就会知难而退。


第七个不适应的表现,不能把临床医学用科普的方式表达,我们叫茶壶煮饺吐不出。就是医生确实很有本事,但是讲不出来,没法儿给患者做教育,让患者理解。


最后一点,就是只愿意谈工资,不愿意谈绩效。有的医生认为他们的价值就是技术价值,医院如果还要对他们做服务考核,做患者留存率的考核,他们不能接受。其实医生们的这些看法如果在公立医院的体系,一切都OK,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在私立医疗,特别是中高端医疗,患者需要的服务体验是不一样的,所以对医生的考核也会多一些维度,这一点需要提前让医生们理解。


在中高端儿科医疗领域,我们的理念变了,价值的体现方式也变了,这个时候更多的是一个文化的改变。我们需要把这些总结出来之后和医生做好前期的沟通,做好预警,让医生知道一旦他进入中高端医疗体系后,就需要做一些思想的改变,才可能更好地适应。所以我们过去是只要有医生愿意出来,我们就张开双臂欢迎,但现在我们会先和医生讲一讲,可能会有哪些需要改变和适应的点,能不能接受?如果能接受,我们双方就携手往后走,如果不能接受,千万不要出来,出来对医生自己是伤害,也会伤害医院的品牌。



看医界Copyright ©看医界 Reserved. 备案号:沪ICP备20020478号-2
上海医交会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17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