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领跑中国辅助生殖医学发展赛道
发展历程
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简称集爱)是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与美国遗传与辅助生育研究院(GIVF)于1997年合作组建的辅助生殖中心,也是全国首批成立的中美合作专科辅助生殖中心。
(一)缘起:先行者
20世纪80年代,我国逐步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医疗卫生领域在此基础上提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展卫生事业,支持个体行医”的改革思路,民营医院社会医疗机构由此起步发展。
在1978年世界首例试管婴儿诞生之后,生殖医学迈入了一条新的轨道。1988年,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诞生,中国生殖医学在张丽珠教授等先驱学者的努力奋斗下,已经走到了跳跃式发展的前夜。
1996年10月26日中美第七次科技协定签字仪式在中国驻美大使馆举行,原华山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赵伟鹏教授与原五官科医院门诊部和中西医结合部主任项斯玲教授以在美华裔著名科学家的身份出席招待会。彼时,赵伟鹏教授已在美国首家专科生殖中心——GIVF任职,与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爱德华(201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工作团队中一名GIVF的CEO——约瑟夫·舒尔曼一起成立了国际部,准备开拓国际铺助生殖市场。
经卫生部多次组织美国考察,在时任上海医科大学副校长陈洁教授和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刘豫阳教授的促成下,双方确定了合作意向,于1997年7月在美国签订了合同与章程。
1998年9月1日,经过1年多的国内外培训与筹备,集爱正式对外营业,率先将当时美国先进的全套辅助生殖技术引人中国,并进行本土化改造,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子夫妇。
2000年,国务院体改办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到,为了“进一步调动医药卫生工作者的积极性,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国务院决定进行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卫生机构和医药行业健康发展,让群众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建立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营利性医疗机构依法自主经营”。集爱早在1997年便取得了中国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与营业执照,该政策的发布为集爱顺利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带来了有利的政策依据。结合集爱试运营的成功,上海市卫生局向国家卫生部呈交了《关于拟同意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补办执业许可的请示》,2001年9月3日,卫生部发文《卫生部关于同意建立上海集爱溃传与不育诊疗中心的批复》。集爱受到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春风的照拂,由此走上正规化、现代化的蓬勃发展之路。
(二)使命:开拓者
对于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水平的中国来说,妇幼健康尤为重要,是未来人口和社会发展的驱动力。自成立以来,集爱在保障妇幼健康的道路上不断奋进,从创立伊始年均600个取卵周期数,到如今近10000个取周期数,集爱的周期数实现了飞跃式攀升,与此同时,稳定的试管婴儿成功率与口口相传的好口碑不断提升着集爱的声誉与知名度,吸引着越来越多有辅助生育需求的患者前来就医。截至2021年7月,总就诊人次近100万。
虽然立足上海,集爱愈七成患者都是从外省市甚至境外慕名而来,大多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等省,这也是集爱全面融人长三角大健康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成果。作为中外合作医院,集爱的服务团队具备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也有精通日语的成员,沟通零障碍,目前已很好地服务来自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及美国、英国、德国、比利时、法国、日本等世界各地的患者近800人。
集爱获批开展的辅助生殖技术项目齐全:2004年3月获批开展夫精人工授精技术(AIH);2005年11月试运行常规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ICSI),并于2007年3月获批正式运行;2011年10月试运行胎植入前诊断技术(PGD),并于2013年1月获批正式运行;2014年5月试运行供精人工授精技术(AID),并于2015年6月获批正式运行。此外,还包括经皮睾丸/附睾精子抽吸术(PTSA/PESA)、胚胎冷冻复苏移植(FET)、辅助孵化技术(AH)及卵子冷冻技术、外周血及绒毛染色体检查、优生优育检查、生殖心理咨询等服务。
集爱拥有精湛的医术,先进的设备,致力于将生殖医学学科做专、做精、做细做大、做强。2006年,冷冻卵子宝宝诞生;2011年,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婴儿诞生;2015年,植入前胚胎遗传学筛查(PGS)试管婴儿诞生;2017年,胚胎植入前单体型分析(PGH)试管婴儿和成功阻断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试管婴儿诞生;2019年,罕见的成功阻断马方综合征和家族遗传性淀粉样变性周围神经病的PGD试管婴儿诞生;2020年,同时阻断染色体平衡易位和单基因疾病的PGD试管婴儿诞生。一次次突破与创新,蕴含了集爱人的辛劳与心血。一个个医疗成果的诞生,代表着试管婴儿技术的日益精进。
通过高精尖的辅助生殖技术,让无法怀孕的家庭开花结果,集爱的工作就是让无中生有成为可能。在高新技术的背后,是集爱经验丰富、综合实力强的诊治团队。这个团队由女性不孕、男性不育及遗传科3个主要临床与实验部门组成,还有胚胎实验室、超声、护理团队等。目前,集爱共有员工122名,医师31名,其中正高11名、副高10名,博士19名、硕士6名;各类技术员29名,其中正高1名、副高2名、中级16名,博士6名、硕士6名;护理人员25名,其中中级职称14名。这支团结、默契、强大的队伍,用高效的就诊流程和贴心温暖的服务,竭力为患者提供更舒适的就诊体验,收获好评无数。
(三)发展:攻坚者
近年来,全国的生殖医学中心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经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为536家。面对竞争与危机,更加需要形成和发扬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提高诊疗水平和能力,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促进优生优育结构转型,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了形成自身特色,发扬自身优势,集爱积极面向科技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在辅助生殖领域,反复失败等疑难杂症是诊治的热点、难点和痛点,对此,集爱积极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瑞金医院血液科、内分泌科、肾脏科,新华医院内分泌科,第九人民医院整形科,中山医院心内科,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等医院及强势科室,打造遗传性罕见病医联体,多学科联合诊治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目前集爱已能够进行包括进行性肌营养不良、β地中海贫血、血友病、遗传性耳聋在内的130多种单基因罕见病的辅助生殖治疗,诊治病种数居华东地区前列。
2018年1月起,每月开展一次生殖遗传科疑难病例多科会诊,联合遗传性罕见病医联体的外院专家共同诊断遗传科接诊的复杂病例。患者及家属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对患者的基因检测报告进行重新解读、对可疑变异的致病性进行再评估、建议下一步的检查项目、制定下一胎的孕产管理方案等。截至目前,集爱已完成来自全国各地的共137例生殖遗传疑难杂症的多科会诊,造福百余家庭。
集爱在女性生育力保存领域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女性生育力保存技术包括胚胎冷冻、卵子冷冻和卵巢组织冷冻等。对于希望保留生育能力的已婚癌症患者,在手术和放化疗之前可先进行卵子冷冻,集爱已为6位需要保存生育力的患者进行卵子冷冻,她们平均年龄34岁,冷冻原因包括乳腺癌、卵巢肉胚窦瘤、乳腺肿块等。
近年来,卵巢组织冷冻移植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冷冻复苏移植后的卵巢组织不仅可以保留卵巢的内分泌功能,还有可能实现生育功能,不论对于年轻妇科肿瘤患者的保育治疗,还是对于其他有可能影响生育能力的妇科或非妇科领域的特殊疾病患者的治疗以及针对一些可能影响生育能力的特殊状况的处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全世界已经有160余例经冻存卵巢组织移植后出生的健康孩子,然而国内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2018年,集爱着手开展卵巢组织冷冻研究,派医生和技术员赴日本圣玛丽安娜大学妇产科系学习卵巢组织冷冻技术,并与上海市人类生育力保存中心合作,进行患癌女性生育力保护保留孕育后代可能性,进行卵巢组织冷冻,目前共冷冻22例,患者平均年龄30.59岁,冷冻原因包括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外阴癌、卵巢囊肿、卵巢畸胎瘤等。
此外,集爱还为30余例宫颈癌、乳腺癌、卵巢癌患者进行助孕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30例,成功率42%;早期子宫内膜病变89例,成功率52%。
管理运行
(一)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作为一家中外合作医疗机构,集爱管理模式上最大的特点是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会是集爱的权力机构,一年至少召开一次董事会议,决定集爱的一切重大问题。董事共11人,由中美双方各自委派代表,其中中方委派7名,美方委派4名;监事由中方委派,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合作企业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
而在医院的日常运营中,主要由院长、副院长(中美双方各一名)、医务科主任、财务科主任、行政部主任组成的院务委员会进行管理,按照院务会议事规则,每周举行一次院务委员会会议,讨论医疗、科研、教学、管理等各项事宜,保障医院正常平稳运行。如遇重大事件,及时向董事会汇报。
(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涉及的安全问题、措施、理念等非常复杂,涉及多方面法律伦理、社会难题。生殖中心的管理,是各种方案与技术,各个环节与流程,各种经验与医学证据的交织,易产生不可控变量,进而导致临床、实验室指标的波动。采用科学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建立稳定的质量控制平台,才能保障生殖中心技术操作的规范性及各方面指标的稳定性。
医疗质量是医疗服务的核心,是医院的生命,25年的实践让集爱积累了丰富的质量控制经验。集爱内部成立质量管理核心小组,由常务副院长任组长、医务科主任、女科主任、男科主任、遗传科主任、胚胎实验室主任、护士长任成员,建立较完善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诊疗技术规范与质量控制标准,密切关注生殖的安全性和服务的精准性。
从临床与实验室的角度来看,安全性与成功率是关键。为了保障这两点,集爱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技术规范的建立,诊疗流程管理,患者投诉管理,文件、记录与数据的管理,内部汇报系统等。
1.每两周一次临床与实验室质控会议
在质量管理核心小组的牵头下,集爱每两周召开一次全体医技护人员参与的医疗质量分析会议,分析各科室的医疗质量,并进行管理评价。为了保障辅助生殖的安全性,提高成功率,集爱将医生分为3组进行比较分析,包括3组医生的工作量、患者纳入指征、COH方案的效率、IVF/ICSI/TESA的有效率、促排卵方案的比较、周期取消情况、胚胎复苏率、囊胚形成率、ICSI比例、新鲜胚胎移植成功率、FET成功率、OHSS发生率、累计妊娠率、活产率、种植率等。就相关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跟踪、监督整改落实情况
2.每月各科室自查报告
在质量管理核心小组的监督下,每个月所有科室上交管理质控报告(门诊/手术量、年度月比、满意度、患者投诉、改进措施)、临床质控报告(临床数据与分析)、实验室质控报告(实验室数据与分析)、护理管理报告(岗位工作量)。
3.风险管理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有其特殊性,为了确保安全性,集爱质量管理核心小组非常重视危急/突发事件的对策及处理,以及中心的风险管理。制定了药品、器材管理制度,接触配子、胚胎的实验材料质控制度,双盲和保密制度,病历管理制度,随访制度,自查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差错事故管理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同时加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监管,保障医疗安全与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方面,集爱拥有双人核对制度和电子识别系统(指纹、图像采集身份识别、腕带防患系统),实验室环境和设备的监控及智能检测系统,操作过程及人员的风险管理。保障医疗质控科学化,紧抓医疗安全常态化,推动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
4.首诉负责制
患者的评价可以基本真实地反映医疗服务的质量。为了全面推行优质服务,完善服务措施,加强服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集爱制定了“首诉负责制”,全体工作人员接到投诉均应热情接待、积极应对,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办或置之不理,对于能够当场协调处理的,应当尽量当场协调解决;对于无法当场协调处理的,接待的部门或科室应当主动引导投诉人到医疗服务接待办公室;第一时间与患者沟通,涉及临床诊疗相关的,调查后请医务科进行耐心解释与开导。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另外,在每月精神文明调研中,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与意见,主动电话沟通,交流问题所在,切实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集爱医疗质量与患者管理的能力。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及质量管理核心小组的监督落实,使所有操作依照一个明确、全面而标准的规范进行,定期审查,尽量减少每一个变量的波动,建立了稳定的质量控制平台,集爱的质量管理因此有了良好的成效。
(三)红色引擎党建引领
2011年,集爱成立党支部,对于医院的整体发展、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支部共有22名党员,党员班子由老、中、青三代组成,平均年龄37岁,其中,男性7名,女性15名;研究生学历占77%;党员覆盖所有科室,均为医、技、护行政各岗位骨干。
1.牢握思想建设,着力打造学习型党组织,保持党员先进性
集爱党支部制度规范,党务公开,认真贯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每次组织生活做到“七有”一一有主题、有签到、有讨论、有共识、有记录、有照片、有简报;坚持“四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日常化,通过支部书记讲党课、“今天我上党课”主题微视频、“学习强国PK”、原原本本读原著等形式,开展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医德医风教育、纪律教育。
集爱党支部管理严格,纪律严明,党员发展、党员培训、党籍管理、党费收缴等工作扎实有效。支委班子重视落实“三关心一引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将党支部的正能量辐射到群众中去。
2.紧抓特色党建,着力打造创新型党组织,发挥支部创造力
集爱党支部最大的特点是“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集爱党支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创新的理念和思维引领党组织工作科学发展,形成党建特色,打造党建品牌,已圆满完成四期复旦大学基层党建特色项目。同时,不断创新组织生活方式,丰富理论学习形式。例如,连续举办两届“两学一做场景化,百变党建情景秀”,提高学习的实效性;举办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倡号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参观中共二大会址、四行仓库纪念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上海市档案馆等;观看红色戏剧《辅德里》、爱国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红色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通过多元、有特色的组织生活,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坚持群众路线,着力打造服务型党组织,扩大党务影响力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伊始,集爱党支部第一时间参与成立防疫工作小组,全体党员担任预检分诊志愿者,在一线岗位为每位患者测量体温、询问流行病史;积极利用微信群等,为患者提供线上问诊服务,发布相关科普文章;通过上海慈善基金会捐赠1000个护目镜、580件隔离衣,全力以赴打赢防疫持久战。
集爱党支部注重实际,党建工作“接地气”;融入日常,学习教育常态化;创新思维,党建活动有特色;立足本职,党建带动医院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一支规范、务实、创新、高效、活泼、充满正能量的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的作用,为加强医院管理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四)学科建设促进临床发展
卫生事业作为一项民生事业,工作回报周期较长,短期之内也许看不到明显的成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办医可以短视、“唯利是图”,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自身的学科建设,无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自成立起的每一年,集爱都会派技术骨干去美国GIVF培训,美方技术专家也会定期来集爱参与中心建设并传授经验和技术,使得集爱先进的治疗技术及时与国际接轨。
集爱始终坚持临床带动科研,科研发展临床,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在突破中进步,积极营造创新氛围,提升科研创新能力,鼓励科研成果转化。近年来积极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华医学会、上海市卫健委、市科委、黄浦区卫健委、区科委、集爱院内等各级科研课题近百项,累计资助金额近2000万元;累计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参与出版8部学术专著;积极参加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妇产科教学、中华医学会、全国生殖学习班以及医院的相关学习班的教学授课工作;还参与了行业诊疗规范、指南的编写,如《中国高龄不孕女性辅助生殖临床实践指南》《关于胚胎移植数目的中国专家共识》等。
自2013年起每年举办集爱中美生殖医学高层论坛,每年都邀请几十位来自中国、美国、西班牙、瑞典、澳大利亚、日本等世界各地的辅助生殖医学专家齐聚一堂,为学员带来精彩的学术讲座和国内外临床与科研的前沿成果,从临床、实验室、生殖遗传、生殖免疫、生殖基础研究、腔镜技术及妇科合并症等多个方面,共同探讨生殖医学的热点问题,以进一步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关注辅助生殖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获得了学界和业界的良好反响。2018年起主办了两届妇产科领域遗传性疾病的诊断与咨询学习班,围绕遗传学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妇产科领域常见遗传性疾病的基因诊断及处理、罕见病及疑难病的产前诊断、胚胎植入前诊断最新进展等主题展开深人探讨。
2017年2月,集爱诞生全球首批成功应用胚胎植人前单体型分析(preimplantatiorgenetic haplotyping,PGH)的第三代试管婴儿,该技术利用连锁分析构建携带者家系的全基因组单体型,通过定位胚胎是否携带易位染色体单体型以及易位断裂点区域是否发生同源重组来判断胚胎的染色体状态,成功实现了正常型胚胎和易位型胚胎的精准区分,从而完全阻断平衡易位核型向子代的传递。同年10月,相关论文“The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haplotypingin embryo diagnosis for reciprocal and 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carriers”发表于BMCMedical Genomics。2018年3月,集爱牵头全国11家医院成立中国PGH诊断技术研究联盟,推动PGH技术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及成果转化,得到了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2019年1月,集爱自主研发的PGH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2021年,联盟单位已增加至32家,已举办两届中国PGH诊断技术研究联盟年会,联盟已收治病例1500多例,出生近400名PGH宝宝,同时有100多名宝宝正在妊娠中,准确率达到100%。后续还在进行系列横向、纵向深入研究,还有4项相关衍生专利申请中。
集爱率先在国内临床开展针对不孕症患者的扩展型携带者筛查研究,2020年5月,集爱团队在国际SCI学术期刊《分子遗传学与基因组医学》(MolecularGenetics&Genomic Medicine)上发表“Expanded carrier screening in Chinesepatients seeking the help of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该研究发现46.73%的受检者携带至少1种隐性遗传病,近10%的受检者携带2种隐性遗传病,2.8%的被试个体携带3种或3种以上隐性遗传病。在接受筛查的夫妇中2.26%被确定为生育隐性遗传病后代高风险夫妇。至今,集爱共筛查出148种隐性遗传病、180对高风险夫妇,包括双阳和女方携带伴X染色体遗传的隐性遗传病致病变异,其中有94对夫妻纳人了胚胎植人前单基因遗传病检测(PGT-M)治疗,进行有效的PGD阻断。
2020年8月,集爱团队在SCI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在线发表了文章“Disruption in ACTL7A causes acrosomal ultrastructural defects in human andmouse sperm as a novel male factor inducing early embryonic arrest”,发现了男性遗传因素导致早期胚胎停育的第一个突变基因ACTL7A,并明确了ACTL7A突变的致病机制;同时发现卵母细胞人工激活(AOA)技术能够成功克服因该突变导致的胚胎停滞,并使ACTL7A突变雄性小鼠获得健康子代,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治疗方向。
把目光聚焦到全生命周期的起始点,从源头助力未来。临床上很难解释的疑难杂症,通过科学研究,可以追溯生命源头的“基因密码”,探索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阻断疾病发生发展。集爱积极打通横亘在临床与科研之间的藩篱,打通医学科研临床创新链,让临床的切实需求落地落实,真正满足医生和患者的需要。
(五)高效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
科技的灵魂在创新,科技的根本是人才,卫生技术人才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与公立医院相比,高效且灵活的人才选择与淘汰机制是社会办医的一大优势,但是,由于人才培养周期长、人员流动性高等现实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也是我国民营医院社会医疗机构发展的一大瓶颈。
集爱主要通过社会招聘广泛吸纳人才,医师大多来自公立三甲医院,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和较强的科研水平,高级职称占68%,研究生学历占81%;技术员团队较年轻化,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其中高级职称占10%,中级职称占55%,研究生学历占42%;护理人员中中级职称占56%。
集爱团队是一支具有创新能力,集临床和科研于一体的高水平、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既有具备强大的医、教、研综合能力的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也有临床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劲的中坚力量,还有快速成长的储备人才、青年翘楚。同时,通过竞争机制,定期选拔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丰富临床经验以及较强科研能力的人才到GIVF进行交流和学习,为持续建立创新型人才梯队储备青年人才,GIVF累计培训60余人。除此之外,集爱还为人才提供其他国内外长期及短期培训机会,如美国贝勒医学院遗传咨询培训班、哈佛大学波上顿儿童医院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中心、西班牙马德里IVI生殖中心、日本圣玛丽安娜医科大学、香港大学玛丽医院等。因此,通过制定科学的人事制度,包括员工招聘、晋升和培训制度,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梯队建设,有计划性地进行人才甄选、培养与开发,为人才成长提供广阔的平台,社会办医人才培养周期长、人员流动性高等问题便迎刃而解。
(六)生殖健康传播打响集爱品牌
科普是科学的广告。科普和科研就像是科学的两翼,两者都对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与科研相比,科普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集爱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对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热心大众健康传播,普及生殖健康知识,建立了包含医院官方及医生个人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微博、小红书在内的自媒体矩阵,以及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组成的融媒体平台,通过原创科普文章、漫画、短视频、直播、视频博客(Vlog)等形式,为大众带来丰富多元的科普视听盛宴。
1.完整的自媒体矩阵
在妇产科领域,辅助生殖起步较晚,尤其是在国内,大众对于试管婴儿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并不高,甚至还存在很多困惑和误解。通过集爱权威的平台和医生/业的讲解,把深奥的医学术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科普,为患者和大众答疑解惑。
求子之路艰辛而漫长,与其他妇产科患者相比,不孕不育夫妇的心理更加脆弱,很多夫妇在治疗过程中常会出现沮丧、愤怒、内疚和孤立等心理状态,严重者会影响自身的受孕过程和质量。因此,医院会给予他们更多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同理心能产生共情,除了科普,医院还通过医患小故事打动、感化患者的内心,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对自己的就诊经历、治疗过程和不孕不育群体产生更高的认同度,健康传播与教育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科普也因此成为良好的医患互动、沟通的桥梁。
集爱微信公众号每年发布约60篇优质科普文章,目前已累计发布400余篇,且原创率高达90%,粉丝数超7万,累计阅读量达到240万次,其中最高单篇阅读量超2万次。曾荣获2017年“上海十大健康微信公众号人围奖”。集爱官方快手账号目前粉丝量6500,共发布短视频作品19个,累计播放量近160万,进行3场快手直播,播放量近200万,荣获2020上半年“快健康直播实力医院”(全国第二)同时,鼓励、支持医生打造个人科普品牌,并由医院进行管理和监督。医生个人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微博、小红书上的生殖医学科普遍地开花。
2.全面的融媒体平台
集爱会紧跟热点话题,并从辅助生殖角度给出最专业的分析;集爱每一次技术升级、每一位特殊宝宝的出生和医患新闻,集爱都会及时发送给各个大众媒体和医学专业媒体,借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平台,提高生殖医学健康科普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
近年来,累计在纸质媒体《人民日报》《文汇报》《东方早报》《新闻晨报》等主流报刊上发表新闻报道、健康科普近70篇;《瞭望东方周刊》等杂志专访6篇;《夜线约见》《看看新闻》《七分之一》等电视采访20期;《活到100岁》等广播电台节目采访5次;东方网、新华网、新民网、人民网、解放网、涉湃新闻、上海观察等网络报道600余篇。集爱还参与了两季上海电视台大型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的拍摄。
3.多元的科普形式
除了传统的科普文章,集爱还积极探索丰富的科普形式,如漫画、短视频、直播、Vlog等。疫情期间,主动利用快手等网络直播平台,进行线上的科普讲座,仅2020年就已进行66期,惠及百万观众。
(七)人性化服务实现差异化竞争
随着全球化进程和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日益提高,医疗服务需求也不断提升,社会办医在提供相应的优质、多元、人性化、个性化和特色化服务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和潜力。
1.“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
作为一家社会医疗机构,集爱更加重视患者的就诊体验与满意度,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便民、利民、惠民为根本点,在建设布局、就诊流程、宣教疏导患者管理、服务反馈等每个环节渗透“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通过美化就诊环境优化就诊流程,增强服务意识,加强人文关怀等改善患者就诊体验,提高患者满意度,为广大患者提供安全、高效、便捷、温暖、舒心的医疗服务。
集爱近70%的患者来自外地,考虑到辅助生殖诊疗的周期性和外地患者请假难、住宿难的问题,集爱医护团队努力改造、优化流程,在制订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同时尽力缩短疗程,尽可能地为患者提供方便。在进行患者管理时,将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给予患者个性化方案的选择,及时为患者提供全周期、各阶段的信息,为患者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集爱坚持每日为患者开展不孕不育的诊治与流程健康宣教,每日在微信后台回复患者提问,医护人员每日利用业余时间在患者微信/QQ群内答疑,增设导医岗位分流疏导患者、解答疑问,推出集爱APP,便于患者预约挂号、诊间支付、查询报告等。
为了提高患者满意度,集爱坚持每月进行精神文明调研,至少发放100份调查问卷,请患者对所有岗位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礼貌用语、挂牌服务、是否收受红包等情况进行打分并点评,评比分数与排名于全院公示;设立精神文明奖惩制度,如被表扬或投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奖励或处罚,并及时根据患者反馈进行整改。2017年,集爱还引人了第三方患者满意度调查,请第三方公司根据医院具体情况设计问卷,并请患者填答,根据详尽的调查结果逐一整改落实,如为了保护患者隐私,B超检查室加装门帘等,真正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落到实处。
2.提供高端VIP特需服务
为了满足患者多层次、个性化的就医需求,集爱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VIP医疗服务,包括全方位绿色通道,门诊、手术、打针、抽血、B超、取药等所有环节优先安排;一对一个性化服务,VIP护理团队高年资护士全程陪同;高级专家点名手术,尽享优质且高效的VIP尊贵体验;实验室项目同样优先、优化,通过胚胎发育实时监控动态分析系统,用延时摄影技术实时动态监测胚胎,看到胚胎每时每刻的生长发育情况,使胚胎培养过程具有可追溯性,帮助胚胎学家更有效地选择胚胎。
4.打造生殖健康公益品牌
社会对集爱的成长提供了各项支持,作为一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医疗机构,集爱还通过爱心公益的方式回馈广大患者。
为了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助力优生优育,集爱连续五年在“三八妇女节”“9·12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策划关爱女性、关爱家庭的“出生缺陷早预防,健中国我行动”主题活动,免费为有需要的家庭进行健康宣教、遗传科义诊,并且免费检查外周血细胞染色体。2019年4月,启动“幸福家庭”隐性遗传病筛查防治公项目,为申请接受隐性遗传病携带者筛查的受检者夫妻补贴2 000元,并为检测出双方携带同一致病基因(双阳)且接受三代辅助生殖治疗的夫妇补助10 000元。2019年8月,为了回馈社会与广大患者的信任,以集爱诞生30 000例试管婴儿契机,集爱投人100万元成立“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辅助生殖帮困基金”旨在帮助更多辅助生殖困难家庭,成立至今已有13组家庭申请,经过严格的筛查审核,共11组家庭接受了集爱辅助生殖帮困专项基金的资助。2021年5月,为了帮助更多单基因遗传病患者家庭拥有健康的孩子,集爱推出免费帮助50个罕见病家庭完成PGT-M的活动。
此外,集爱还通过各种方式回馈社会。2008年汶川地震后捐款20万元;2010年青海地震后捐款20万元;2010年向嘉定现代农业园区捐赠1.5万棵树,并在公路边建亭立碑;2015起连续7年资助青海玉树藏区“二完小学”学生完成学业,邮寄崭新的衣物和学习用品,并“认领”5名家庭条件最困难的小学生,给予单独的资助;连续10年探望并资助退休困难职工等。
(八)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集爱的发展本身便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患者也多来自长三角地区,因而能够充分利用长三角资源,并为长三角服务。组建长三角党建微联盟,通过临床、实验室技术指导、科研扶持、人才培养、远程会诊、党建互动等,将先进的辅助生殖技术辐射到长三角各地区,对当地医护人员、患者进行生殖遗传健康知识普及,共同推动健康服务落地,惠及更多有需要的人群。
(九)中外企业文化融合
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管理文化。集爱的管理、运行、发展充分吸收了中美合作双方文化的精髓,实现了中外文化的融合,做到取长补短、共同吸收、开创特色。
以人为本的员工关怀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方面,也是营造和谐氛围的重要手段。在追求工作质量与效益的同时,集爱也非常注重员工关怀,重视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经常组织员工旅游、运动会、周年庆典等文化娱乐活动。通过良好的关怀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持更好的工作心态,增进对集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度,增强团队凝聚力。
建设成效与业绩展示
(一)荣获2017-2018年度“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文明单位
集爱积极推动“五型”——规范型、创新型、服务型、口碑型、示范型医院建设。着力打造规范型医院,文明建设常态化;打造创新型医院,全面发展科学化;打造服务型医院,便民利民实效化;打造口碑型医院,品牌形象优质化;打造示范型医院,先进典型标杆化。以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统揽医院工作全局,以文明创建促进工作创新,用工作创新促进文明创建,最终实现守护人民生殖健康,圆万千家庭优生优育之梦的目标。
除此之外,集爱还荣获2016年和2019年“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先进集体”、2019年“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精神文明十佳好事”称号;集爱女科主任李路医生荣获2019年“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三八红旗手”、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评选的“感谢有你-中国生育力呵护天使”称号;集爱男科实验室主管陈颖副主任技师荣获2018年“上海市十佳医技工作者提名奖”。
(二)常务副院长、董事、集爱党支部书记孙晓溪教授荣获2019年“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
孙晓溪书记始终强调“党员亮身份、支部亮旗帜”,党员是群众中的先进份子,身份要公开,插党旗、戴党徽、亮身份,接受群众监督,把党建工作真正地融入医院文化中。党建工作的主题是服务为本:服务党员、服务员工、服务患者、服务医院。党建与医院的业务工作不可分割,党务工作应该更好地支持、带动、促进医院的发展,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除此之外,孙晓溪教授还荣获2019年“复且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集爱党支部荣获2021年复旦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以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培育单位,这是对集爱党支部11年来的基层党建工作的充分肯定。
(三)自主研发的PGH技术”一种鉴别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压胎和正常胎的方法”荣获2019年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隐性遗传病因”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的外貌、智力和发育都正常,却会在生育过程中屡屡碰壁,反复流产、不孕不育,甚至生出异常胎儿。平衡易位是一种见的染色体结构异常,由两条不同染色体发生断裂重接形成,可能是家族遗传,可能是新发的,在正常人群中有0.16%~0.20%的发生率,在反复流产或者“试管婴儿”反复种植失败的患者中发生率则高达5%~9%。PGH技术可以成功实现常型胚胎和易位型胚胎的精准区分,彻底终结染色体平衡易位,与目前国内外的创新方法相比,该技术准确度高,普遍适用于相互易位携带者和罗伯逊易位携带者还能同时完成“PGH”与“PGS”,具有明显优势,是我国辅助生殖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
(四)常务副院长孙晓溪教授荣获2017年“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发现导致人类卵子突变基因TUBB8并阐明了机制;发现第二个突变基因TRIP13,进行非基因编辑的分子干预,逆转了疾病表型,为未来患者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发现影响人类胚胎基因组激活过程的基因PADI6,揭示了人类胚胎发育阻滞的遗传学奥秘,推进了早期胚胎停育机制的认识及相应疾病的精确诊断。《人类卵子成熟障碍及早期胚胎停育的遗传学机制》荣获2017年“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此外,集爱还曾荣获2013年“上海市卫生局辅助生殖优势专科”;孙晓溪教授荣获2014年“黄浦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奖”;集爱辅助生殖团队荣获2019年“复目大学优秀医疗团队”;孙晓溪教授《人类卵子及卵泡发育异常相关疾病的遗传学研究》荣获2020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五)2020年12月23日,诞生全国首例同时阻断染色体平衡易位和单基因疾病的第三代试管婴儿,一体化PGT技术平台上线(2020年)
虽为“90后”,董女士却在25岁前后遭遇了两次早孕期自然流产和一次生化妊娠,经检查发现她是染色体平衡易位。更加不幸的是,董女士夫妇还同时携带了SLC26A4基因的致病突变,该基因编码人体内重要的Pendrin蛋白,如果Pendrir蛋白功能失常可能会导致内耳和甲状腺异常,引起耳聋-甲状腺综合征或非综合征性听力损伤DFNB4型,临床上表现为先天性的双侧感觉神经性听力损伤,以及双侧前庭水管和耳蜗发育不良,也可导致儿童期或成人前期甲状腺肿大等。他们一日怀中,宝宝将有25%概率成为患者,50%为携带者。
目前,业内普遍使用的PGT技术存在一定的不足:不同的指征,需要用不同的检测技术平台;即便是同一指征,不同的病种可能也要用不同的技术平台,操作相对复杂,要经过多次不同的检测,耗时长,缺乏适用于不同指征和病种的、统一的通用型PGT技术平台。为了解决这一困境,经过多年探索实践,集爱一体化PGT技术平台应运而生,这个生殖遗传检测界的“一网通办”整合了不同技术方法的优势,建立了简便高效的通用型检测平台,可以化繁为简,一次性解决多道难题。好在,在集爱一体化PGT技术平台的帮助下,董女士顺利生育一名健康的女婴,既不携带母亲的平衡易位,也不会患有耳聋或甲状腺肿大,实现了两种遗传病的同时阻断,这标志着集爱辅助生殖技术领城再次取得重要突破。
(六)荣获2018-2020年连续三年成为上海市取卵周期数、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周期数累计分娩数“三冠王”
辅助生殖行业通常以一年里完成的“周期数”为单位,衡量一个生殖中心的体量。“取卵周期数”量大的医院,可谓辅助生殖业务量第一梯队。2018年,集爱取卵周期数超过9800,2020年PGD周期数超1500。试管婴儿成功率达55%左右,妊娠率领先且稳定。保障母婴安全始终是集爱铺助生殖治疗的重中之重。医生通过个体化促排卵方案和选择性单囊胚移植,为母婴的安全与健康保驾护航。据集爱随访统计,迄今分娩超36 000名“集爱宝宝”,在健康与智力方面,试管婴儿与自然分娩的婴儿无明显差异,且试管婴儿出生缺陷率仅为0.7%,低于中国自然怀孕分娩的出生缺陷总发生率5.6%。
(七)胚胎实验室成功创建2019-2020年度“上海市卫生健康行业青年文明号”
胚胎实验室是生殖中心的“高精尖”核心部门,作为一线“落后英雄”操作着生命的起源,精心培育着人类的生殖细胞,目常进行卵子采集、体外受精、单精子穿刺,卵子及胚胎冷冻复苏,胚胎体外培养、植人前胚胎活检等辅助生殖相关技术。并致力于从事提高辅助生育技术效率及子代安全性的相关研究。以辅助生殖临床工作为基础,目常工作全神贯注,认真负责,所有步骤达到百分之百精准,保障辅助生殖的安全性。应用胚胎延时摄像动态观察系统,随时观察胚胎发育的形态及生长动态,提高辅助生殖成功率。
(八)2021年荣获第三批“上海市健康科普文化基地”
集爱热心大众健康传播,普及生殖健康知识,拥有完整的自媒体矩阵和全面的融媒体平台.用多元的科普形式,包括原创科普文章、漫画、短视频、直播、Vlog等打造生殖健康科普特色品牌。“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微信公众号还荣获2017年“上海市十大健康微信公众号入围奖”,集爱常务副院长孙晓溪荣获2018年中华医学会“传播健康心系大众”医学科普奖突出贡献奖,集爱快手账号荣获2020上半年“快健康医院直播榜全国第二、直播实力医院”,集爱原创漫画《乘风破浪的胚胎》荣获2020年“上海健康科普优秀作品征集活动图文类二等奖”,集爱原创科普纪录片《一个妈妈和她的蝴蝶宝宝》荣获2021年“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
(九)原院长兼副董事长、现名誉院长兼名誉董事赵伟鹏教授荣获2015年“上海市自玉兰纪念奖”。
“白玉兰纪念奖”是上海市政府于1989年设立的对外表彰奖项,每年颁授一次,旨在鼓励和表彰对上海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对外交流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外籍人士。作为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原院长兼副董事长和美国遗传与辅助生育研究院副总裁,赵伟鹏教授为创建中国辅助生殖中心,推动中国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以及为中美辅助生殖技术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中美医疗合作的桥梁,荣获“白玉兰纪念奖”实至名归,这也代表着上海市政府对于集爱成立及发展的认可。
(十)投入100万元成立“辅助生殖帮困基金”(2019年)
2019年8月4日,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召开“30000集爱宝宝诞生暨集爱辅助生殖帮困基金成立”新闻发布会。为了回馈社会与广大患者的信任,集爱投入100万元,成立“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辅助生殖帮困基金”,旨在帮助更多辅助生殖困难家庭,成立至今已有13组家庭申请,经过严格的筛查审核,共11组家庭接受了集爱辅助生殖帮困专项基金的资助。
发展思索
上海已经走在社会办医管理和发展的前列,社会办医的规范与繁荣有利于推动上海健康服务业集聚化、融合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为上海建设成为“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积极贡献力量。对于社会办医的发展,浅谈以下两点思考。
(一)以数字化创新赋能智慧医疗
在中国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智慧医疗正在逐渐融入医疗行业、走进大众的生活。智慧医疗是一个平台开放、生态共建、持续进化的形态,通过云服务、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科技等技术赋能智慧医疗创新服务,如互联网医疗、创新患者管理平台等,打造以患者为中心、各方共赢的智慧医疗生态系统,助力医疗健康领域的数字化升级,提升患者服务能力,提升公众健康管理水平,为医疗健康蓝海创造更多价值。
(二)向社会办医开放更公平的配套政策
以上海为例,自2009年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成立以后,已经充分发挥了行业协会等第三方监管与服务的力量,在人员职称评定和晋升、医疗机构评审、上海市卫健委科研课题申请、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请方面,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创造了优质的平台。
但是,在其他实际操作层面,阻碍社会办医的隐形“玻璃门”依然存在,比如一般省市的区域卫生规划对公立医院更有优势,导致社会资本难以进人医疗领域,公立医院较社会医疗机构在市场占有和医疗成本上有先天优势;再如,在上海市科委、申康等条线的课题申报中,社会医疗机构申报资格较少,即便有资格申请,申报的额度和中标率也无法与公立医院相提并论。
专家点评
李善国上海市优生优育科学协会(上海市妇幼保健协会)会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质量管理专家组成员、上海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曾任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疾控妇幼处处长、妇幼保健处处长、兼任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主任。
20世纪90年代末,乘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东风,站立在上海勇于创新的潮头,全国首家中美合作专科辅助生殖中心一一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成立了。
1998年5月23日,《新民晚报》头版刊登《中美“送子观音”手拉手,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将成立》一文,美国遗传与辅助生育研究院将与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合作建立上海集爱遗传与不有诊疗中心的报道引发了上海乃至全国的广泛关注。1998年9月1日,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正式开,据悉,不到半个月内预约登记的不孕不育患者就超过了900人。
集爱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全国社会办医探索道路上的典范,也是我国辅助生殖技术发展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中美合作办医的先行者,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没有经验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海纳百川、通求卓越”的城市精神肥壤沃土的孕育下,播种、生根、发芽,凭借敢拼敢闯敢创新的劲头,在生殖医学领域耕耘出一片新天地。集爱在全方位、各领域不断挺进:基层党建、医院管理、质量控制、学术科研、人才培养、健康科普、便民服务、医德医风、文化建设、爱心公益等,并形成了个性特色和先进模式,成为上海面向全球、引领全国、辐射长三角的一张“闪亮名片”。
近年来,中国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周期数每年超过100万;截至2020年12月全国经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达到536家,辅助生殖技术临床应用日趋成熟,医者妙手回春,造福千家万户,随着国家出台优化生育政策,释放生育潜力,为火热的辅助生殖赛道添了一把火。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强调要“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进和实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2020年6月1日我《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实施,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依法举办机构和捐赠、资助等方式,参与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满足公民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健康需求。有国家政策的指引和保障,为集爱的下一步发展增强了信心,夯实了根基。
在各级卫生健康管理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之下,集爱一路走来,不负昭华、彰昱丰硕成果;相信在全体“集爱人”的自强不息和不懈奋进之下,未来宏图可期。(以上内容摘自《上海社会办医管理创新与发展》,主编闫东方 张苏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