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就医逆流,中国能否成为国际医疗旅游新地标?
日前,一则“海外连做6次手术失败,富豪因一根鱼刺从200斤瘦成70斤,不得不回中国看病”的新闻引发热议。
据报道,在加勒比海地区做烟草生意的华人杨先生因为鱼刺卡喉导致食道穿孔和肺部感染,由于当地医疗缺乏胃镜检查设备,杨先生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无果,多次手术失败后无奈切除食管用胃部代替,但第6次手术依然失败。气愤之下,杨先生决定回国就医,在上海市胸科医院进行了结肠代食管术式,最终恢复了进食和正常发声的功能。
实际上,杨先生这样归国就医的海外患者并不少见,随着大疫过后开放与交流再次成为主题,探索国际医疗旅游也再次被提上日程。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就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加速发展国际健康旅游的建议。而杨先生这类“逆流”的就医人群,也逐渐成为国际医疗旅游发展的新机遇。
服务先行,社会办医的国际医疗机遇
在服务海外患者这件事上,不少社会办医疗机构都独具经验。
春节期间,由外科专家宋科瑛创办的上海优仕美地巨富里医院接诊了一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华侨老人。老人需要进行腹腔镜手术,但印尼当地医疗条件有限,老先生打算去新加坡,新加坡医生得知情况后,建议他可以去价格更便宜技术也同样有保证的上海就医,老人欣然同意前往,也想在治疗之余顺便看看多年未归的祖国。
农历春节期间,患者夫妇及其家人来到了上海。在做好术前检查后,医院安排班车带着老先生和家人在上海游览一圈。休整结束后,患者回到医院进行了腹腔镜微创外科手术。术后2天,患者已经可以自如进行正常活动和饮食。
这段经历给老先生及家人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上海这座城市也为他和家人留下了美好记忆。恰逢农历新年,老先生为医护送上了新年红包,在离开中国前,还专门与医院休息室桌子上的五星红旗合影。
实际上,这样成功服务海外患者的社会办医机构并不少见。优仕美地医疗创始人、外科专家宋科瑛教授表示:上海富集各方优质医疗资源,城市现代化高服务业完善,非常适合发展海外医疗旅游,而华侨华人正是国际医疗旅游重要的目标客户群体。
宋科瑛介绍,国外就诊等候时间长,医学英文词汇也让普通人难以理解,给很多需要就医的华人造成不便,反观国内就医更加便捷,更有语言的优势,很多华人在国外生病后会想到回国寻求治疗。民营医疗机构在发展海外医疗旅游时首先聚焦华侨,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
此外,社会医疗机构具有小而美、快速灵活,以及更加注重病人体验的特点,这些都是开展国际医疗旅游服务上的优势。
统一标准,上海国际医疗旅游探索
面对国际医疗旅游这个无污染、低耗能、高产出、年复合增长率高的新兴产业,上海这座拥有得天独厚优势、致力于建设亚洲医学中心的城市早就开始了探索。
2019年,《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正式提出发展医疗旅游,建设有竞争力的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2020年8月,上海市卫健委率先在社会办医机构中遴选出首批国际医疗旅游试点,以及10家种子培育机构。
2023年11月,上海颁布《关于本市高水平公立医院开展国际医疗旅游试点的工作方案》,确定首批13家创新意识强、技术水平高、学科优势显著、有国际医疗基础的三甲综合医院和三级专科医院作为国际医疗旅游试点单位,包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
公立医院的入局为发展国际医疗旅游注入了重要力量,同时也让行业协会开始探索统一行业标准的问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国际医疗与特需服务专委会主委、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涉外医疗中心主任、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国际医疗旅游分会会长、上海市医学会涉外医疗专科分会主委顾静文教授曾在媒体采访时表示:尽管上海在国际医疗服务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并没有统一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当然,不仅仅是上海,目前全国都还没有国际医疗服务的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指引。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探索国际旅游医疗服务模式的过程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国际医疗中心牵头制定“国际医疗服务规范”上海市地方标准。据透露,该地方标准将详细规定机构、人员、医疗质量、服务管理、支付模式等。
实际上,标准化的欠缺一直是我国医疗服务中的痛点,这方面,现代医院管理专家、上海冬雷脑科医院集团总院长刘卫东教授一直深有感触。刘院长告诉《看医界》,如果想把中国医疗推出去,没有与国际同步、获得国际认可的标准是不可能的,拿出来的成果也是经不起推敲的。先做到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新,这是让中国医疗走向国际的第一步。
此外,刘卫东坦言,比起医疗流程、医疗质量的标准化,中国国情下发展国际医疗的另一个挑战是服务流程的标准化。长期以来由于公立医院每天人满为患,医生、护士没有时间按流程 “服务”,久而久之已不会按“标准”进行规范性服务。
找准优势,打造国际医疗旅游亮点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巨大的病人群体造就了中国医生精湛的医疗技术。论技能,上海的医疗水平在国际上也算遥遥领先,但为何我国国际医疗旅游业务的发展与邻居日本、新加坡、泰国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呢?
刘卫东院长将吸引国际医疗旅游客群的三大优势总结为:价格优势、技术优势、地缘优势。
刘院长介绍,相比欧美、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中国的医保价格确实相对低廉,但价格更低廉的还有泰国、菲律宾甚至印度,冲着花钱少出国看病的人不一定会优先选择中国。并且事实上,国内很多高端医疗机构的价格也并不便宜,一些中产阶级都难以负担,因此“价格战”并不能成为中国长远发展国际医疗旅游的优势。
相反,想在医疗旅游的竞争中突出重围,需要在打磨好医疗质量、服务质量、管理质量这三大块基本功的基础上,打造自己的技术亮点,只有在某一领域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技术,拥有过硬的技术优势,才能真正吸引国外患者远渡重洋,不计成本来中国就医。
此外还有地缘性问题。刘卫东表示,除非是疑难杂症,否则外国患者就医也会遵循越近越好、越便宜越好的原则,如何摆脱地缘性的阻碍,让外国患者知道中国就医的优势非常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地缘性也决定了国际医疗旅游不是北京上海这样一线城市的专利,那些有着华侨历史的地区(如广东、福建)、有丰富旅游资源或政策优势的地区(如海南)、与邻国有同样民族文化的边境地区(如内蒙古)等,甚至可能更适合发展国际医疗旅游,尤其是针对特定人群的国际医疗旅游。
实际上,已经有医疗服务公司看到了针对华侨群体回国看病的商机。据悉,一家总部在香港的上海医疗咨询公司去年已为海外华侨回国看病服务了20多位患者。
对于中国优质医疗宣传的欠缺,宋科瑛同样深有感触。他告诉《看医界》,这次来上海就医的印尼患者正是来自其医疗平台上新加坡专家的推荐。由于熟悉上海的工作环境,医生一直积极向来新加坡就医的华人介绍上海的医疗优势,从而把新加坡这一站点变成吸引海外患者的分支机构。
日本是国际医疗旅游重要“输入国”,在发展国际医疗旅游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刘卫东在日本多年的考察中总结认为,想在国际医疗旅游的市场竞争中突围而出,一定要做好三点:提供好的技术,提供价廉物美(性价比最高)的医疗价格,提供好的服务。
最后,刘卫东院长提醒,中国想做好国际医疗,除了医疗机构自我发展——“打铁自身硬”以外,想要形成规模,最终还需要通过行业协会的主导,把新的技术、优质服务的标准复制到各家医院。只有这样,外国人才能知道中国医疗的水平、理念和优势,才会有更多国际医疗的患者到中国来。(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