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关注:大病北上广,虹吸效应仍明显
2022年两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在医疗领域,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了许多相当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那么,代表和委员们都在关注什么问题呢?《看医界》为您整理如下。
公立医院一院多区管理是新课题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儿童医院院长周崇臣指出:“多院区医院如何实现不同院区在机构设置、学科人员、服务质量、运营效率等方面的精益化管理,快速提升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承担疫情救治等公共职能,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课题。”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胡豫发现,当前公立医院的发展,仍面临优质医疗资源布局不均衡等问题。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北京、上海、广东三地收治省外就医患者达38.08%,虹吸效应仍然明显。胡豫认为,“大病北上广”不符合完善高水平公立医院网络,让老百姓就近解决疑难重症的制度设计。
他建议加快推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统筹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临床研究中心等各类平台建设,适当向中西部省份定向扩容,方便群众就近解决疑难重症。在专科设置上,对排名靠前的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适当增设国家医学中心数量;对一些重大疾病如血液病等加快国家级平台设置,提升疑难重症诊治能力。
多位代表委员关注医养结合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亿,占18.70%,与2010年相比上升5.44个百分点。随之而来,老年病在我国呈现持续增长趋势,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
针对该情况,全国人大代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雷冬竹建议:由政府主导,鼓励并扶持公立医院举办养老机构,推行医疗养老一张床,通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公益性和普惠性有机结合,让医养结合真正惠及民生。
全国政协委员、祈福集团副董事长孟丽红认为,与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以及益发多元的养老需求相比,我国现有养老产业发展水平无法与其匹配,尚存在养老产业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养老机构和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低、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
因此,孟丽红委员建议,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开办养老式医院,促进养老服务内容的多元化。同时,建议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优化养老产业发展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四川省委副主委罗良娟也表示,建议把城市里的二级医院转型,转为老年病专科医院,也就是“医养结合”医院。现在三级医院在每个城市布局很多,这也相应地让二级医院的医疗资源闲置了下来。同时,由于绝大部分老人都患有慢病、基础性疾病,而养老院只能“养”,没法解决“医”。针对该现状,并结合自己实地走访多家城市二级医院搜集到的信息,罗良娟提出了《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二级医院转型发展的建议》。
鼓励险企与公立医院深度合作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表示,要鼓励保险机构与公立医院深度合作,最终提升商保在整体医疗支出中的覆盖率。在医保费用支付的改进上,保险机构参与DRG试点或其他支付端合作的可行性值得探讨。保险机构有能力也有动力在医保支付方式转型中深度参与,协同主管部门提供基于真实数据的分析优化建议,协助医保实现从承担医疗费用向鼓励价值医疗的身份转型。
九成互联网医院僵尸状态亟待打破
全国政协委员、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主任顾建文指出:“据估计,全国已建成的互联网医院超过了1700家,但九成以上的互联网医院处于建而不用或浅尝辄止的‘僵尸状态’。”如海南省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海南省58家互联网医院中,真正开展互联网诊疗业务的仅有11家,还有3家诊疗人次不超过20。此外,大多互联网医院后面都沦为了挂号的工具。如何打破这种“数据孤岛”现象?
顾建文提出,一是建议建立共享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推动我国医疗行业数字化建设。二是需建立规范的管理和使用制度,进行分层管理。三是进一步推进医生多点执业。此外,为了调动互联网医疗线上医生的活跃度,互联网医疗应该为医生获取一定的收入,并且可帮助医生通过线上医疗服务,提升个人品牌。另外,也可帮助医生高效地管理患者,并且使医生获取精准有效的病例数据,也能更好地助力医生开展科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