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管理 文章正文

上海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创新型一站式独立医学影像诊疗平台建设

《上海社会办医管理创新与发展》 2023-05-23 15:48:20


发展历程


(一)医院概况


全景医学影像是致力于疑难病诊断的专业医疗机构。作为精准影像的追寻者,深度健检的实践者、专属医疗的提供者,全景以精准影像诊断为主要技术支撑,以“专业立身、学术引领”为发展理念,执行严格的质控体系,为大众提供影像诊断深度健检和专属医疗服务。


上海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于2015年6月成立,同年12月开业,是由原上海市卫计委批准的国内首家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上海市五家高水平社会办医疗机构之一,现已成为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标杆。中心设置了医学影像科和内科两个诊疗科目,其中医学影像科下设了5个专业,分别是X线诊断、CT诊断、磁共振成像诊断、核医学诊断、超声诊断,配备了全球前沿的“多模态”影像筛查设备——PET/MRI以及PET/CT、双源旋CT、MRI等一系列影像诊断设备,建设了一支以医学影像泰斗周康荣教授为首,高级职称专家以及青年医技人员相结合的专业人才梯队。


全景作为第三方独立医学量影像诊断行业的领跑者,创新地提出“融合”的概念,将医学影像各专业进行融合,同时推动临床与影像融合,通过“问计于临床”,开展基于临床需求的影像检查,至今已形成一套完善的影像检查体系,涵盖从影像扫描流程到专家诊断、质量监控的一整套方案,助力临床诊疗服务。


全景积极参与各地科委、卫健委的课题研究、专利申请等,连续5年获得上海市卫健委科研课题支持。全景各中心积极开展各类新技术开发和改进,发表多篇SCI文章,多次参加国内外一流学术会议,累计获得知识产权174项。协同临床开展烟雾病多模态定量评估、PET/CT癫病病灶定位、骶管囊肿与马尾神经关系三维可视化、肝脏脂肪定量分析、脊髓血管成像等一系列科研合作,受到各大医院临床专家的好评。上海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被评为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入选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工程。全景已初步形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高新技术集成与创新模式并举的良好发展格局。


(二)发展历史


全景医学影像成立于2011年9月,公司成立之初起名世正医学影像。2015年第一家医学影像中心成立时,为了更好地配合医学影像的业态,更名为“全景医学影像”。在建立之初,为了找到适合的发展道路,公司组织团队去欧美考察,发现全美医疗影像诊断市场40%的贡献来自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而国内大医院人满为患、检查排队时间长、影像科医务人员及设备都有限,“看病难”“检查难”成为百姓的痛点和难点,亟需一个集约化、集成化的专业医疗机构解决此问题。


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提出“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中心,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提高基层医学影像服务能力”。在国家多项政策的支持下,全景借鉴欧美模式,结合中国医疗的特点,打造出符合中国特色的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2014年,上海市卫计委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结合几家申请机构的实际情况,最终选定全景试点运营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2015年12月,全景第一家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在上海徐汇区成立,成立之初即配备了全套前沿医学影像设备(包括PET/MRI、PET/CT、3.0T MRI和FALSH双源CT等),组建了一支由周康荣教授领衔的专业团队,制定了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科研计划,并自主研发了相关的系统和配套软件。2016年,徐汇中心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承担中心诊断技术支持、诊断技术研发和知识产权申报工作,同时与华山医院、中山医院、长征医院等公立三甲医院进行科研合作,攻克多项技术难题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支持。


在上海发展成熟之后,全景希望将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推广到其他更多中心城市,于是开始筹备杭州、广州、重庆中心。2017年,杭州、广州中心相继开业,2018年重庆中心开业,在规模扩展的过程中,学科建设、人才短缺问题成为主要制约因素,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全景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创新:属地化引进管理人才、相关领域专家、技术骨干,同时聘用部分兼职医务人员以满足业务发展需要;推行学科分组,组建学科带头人,搭建由学和带头人、副高以上主任医师以及青年医技护组成的三级人才梯队,打造每个中心的优势特色学科;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考核和激励制度,保证人才队伍的持续稳定;同时与高校、三甲医院合作开展学科共建,提升学科能力和水平;举办继续教育项目和大型学术交流活动,提高人才队伍专业水平以及科研能力,一系列创新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使全景迈人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客户对健康检查以及对医学影像诊断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现有产品和技术无法很好地满足客户多元化的要求,全景不断开拓创新,自主研发新技术、新产品,设计推出了绿色深度健检方案,同时系统有计划地启动“问计于临床”项目,打造专科特色技术以及专精特新产品,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满足技术研发需要以及推动全景医教研的协同发展,全景与上海大学携手开启了校企联合的创新发展模式。在学科建设、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进一步完善全景医教研体系。随着管理运行模式越来越成熟以及学科、人才、技术等核心问题得到解决,全景开始布局更多城市,天津、北京、成都、徐州中心相继开业,目前已形成连锁化、集团化的运营态势。


(三)全景特色


1.配置高端设备,奠定“高诊”基础


全景配备了全球前沿的“多模态”影像筛查设备——PET/MRI以及西门子、GE、飞利浦的PET/CT、FALSH双源CT、3.0T MRI、1.5T MRI以及乳腺X线机、彩色多普勒等一系列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可筛查全身多种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


2.“一站式”影像检查,优化就诊流程


公立医院人满为患,医疗设备资源紧张,患者要想完成检查,就必须要经历挂号、排队、检查、再挂号等一系列繁琐复杂的过程,不但浪费时间,还有可能耽误疾病最佳治疗时机,而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旧的诊疗模式,将影像科、超声科、核医学科等功能科室整合到一家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同时配备CT、MRI、PET/CT、PET/MRI等高端影像设备,拥有一批专业影像诊断技术团队,患者不用奔波,即可享受一站式的精细服务,完成所有影像检查。从预约检查到取报告,各个流程都非常快速便捷。


3,临床影像问诊,设计检查方案


全景推行临床与影像医生联合同诊服务。检前,由高年资影像医生和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联合问诊。结合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手术史、家族史以及以往检查资料等专业信息,考虑各类影像技术的优势和特色,为患者制定影像检查方案和扫描重点,并给予技师专业扫描建议;对于疑难病或重大疾病,开展多中心联合同诊服务,充分发挥各中心学科优势制定更精准的影像检查方案。


4,创新融合影像,精准医学诊断


全景创新性地提出了“融合”概念,所谓融合,即临床与影像间的融合以及多种影像方法之间的融合,着力推动影像技术从单一影像到融合影像,整合各类医学影像设备的特色特长,融合多种扫描技术,为患者制定融合影像检查方案;利用自身技术将不同设备扫描的图像进行异机融合、解剖校准、多序列深度融合,从而达到最佳的检查诊断效果。此外,中心也将患者近期在其他医疗机构扫描的符合诊断标准的影像图像与中心扫描的影像图像进行融合配准,避免患者重复检查,增加经济负担,造成身心伤害。全景通过举办医学融合影像高峰论坛、开展“问计于临床”、临床病理影像联合读片(MDT)等形式,推动临床医学、影像医学和核医学等多学科融合发展,努力实现精准影像。


5,绿色深度健检,守护患者健康


借助高精尖设备及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度筛查身体各个层面,可早期发现血管微小病变、重大心血管疾病,同时可对癌症和慢性病或潜在健康风险进行排查,做到及时防治。


中心围绕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筛查,设计开发了“高诊无忧”专病筛查产品:


全身磁共振(mMR)检查、肺部深度检查、乳腺三联深度检查、肝脏深度检查、胃部深度检查、脑卒中深度检查、心脑血管深度检查、痛风深度监测、颈椎深度检查、腰椎深度检查、膝关节深度检查、肩关节深度检查等深度健检方案,受到了患者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6,专病特色技术,体现学科优势


与沪上公立三甲医院合作,立足临床和患者所需,积极展开针对专病的影像技术研发与创新,目前中心在肿瘤良恶性鉴别、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等疾病诊断方向形成特色优势,推出了包括PET/CT烟雾病多模态定量评估、PET/MRI癫痫病灶定位、脊髓血管MRA成像、肝脏脂肪定量分析、颈动脉斑块易损性评估(MR-VPD)、骶管囊肿马尾神经融合成像技术、肝脏三维可视化一体化成像、肝脏特异性造影剂普美显的应用、全身磁共振检查等一批特色技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充分影像学依据,获得了临床的高度评价。


7.打造云上全景,实现远程诊断


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搭建“全景云”平台,依托“全景云”合作医疗机构影像数据上传至平台,由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医师进行阅片审核,提供高质量诊断报告。针对疑难病例,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根据病例所属的亚学科组织相应学科副主任以上级别医师会诊阅片,提交会诊意见,实现远程诊断,促进优质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作,弥补合作医院影像工作人员数量和经验不足的短板,提升了合作医疗机构影像诊断水平。


8.多学科联合咨询,解决看病难题


同时根据患者需求,提供多学科联合咨询服务。根据患者检查诊断结果.,组织上海三甲医院3名以上相关亚专业学科的临床专家,针对复杂疾病情况,制定专业性的疾病诊疗方案,最大限度提高诊疗精准性,并安排诊疗方案的执行和落地(包括住院、完善检查等),缩短患者诊断和治疗等待时间,切实解决患者看病“末尾一公里”难题,让患者把握最佳治疗时机,提高治疗质量。


9.影像报告解读,患者不再迷茫


检查后,由高年资医生进行一对一影像报告解读,分析病变性质、侵犯组织情况,给出详细的诊断意见和具体就诊建议,同时为患者答疑解惑,提供全方位、全流程健康服务。


管理运行


(一)健全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医疗质量


1.科学组织构架,提高管理效能


中心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和院长双主管制,中心内部划分医务部、科教部、医疗部、护理部、综合办公室、财务部、客服部等职能部门,各中心总经理和院长有效配合、高效协作,领导和指挥各中心经营管理和业务活动。


2.优化制度流程,狠抓医疗质量


根据影像中心的特点,制定了11项医疗安全核心制度及医疗设备、辐射安全、医院感染、医疗废物等管理制度。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小组,采取每月科室自查,每季度中心检查以及分析讲评等方式开展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对发现的问题限时落实整改,确保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坚持多样化的读片制度,通过疑难病例读片、随访病例读片和读书报告等方式学习交流,不断提高扫描技术水平和影像诊断能力。编制医疗急救管理制度和流程,定期组织急救演练、辐射安全演练,确保医疗安全。制定了医疗风险防范预案,有效防控潜在风险,中心自成立以来,未发生过医疗事故和重大医疗纠纷。


3.执行高标准质控,严把诊断质量


全景执行国际高标准的质量控制体系,推行专业系统分组、联合问诊、医生巡回上机扫描制度以及三级报告审核制度,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影像检查和质量监控体系。


专业系统分组:结合临床,执行全身系统五大专业分组一一颅脑组、胸心组乳腺甲状腺组、腹部组、关节脊柱组,组建学科带头人以及医技护纵向结合的亚专业团队。


联合问诊:影像专家和临床专家联合问诊,通过客户主诉的症状、过往病史、家族病史初步拟定客户的影像检查重点并予以技师专业扫描意见。


医生巡回上机扫描制度:影像医生巡回上机扫描,及时追踪,发现可疑病灶,进行更精细的加扫,为诊断提供更精准翔实的影像数据。


三级报告审核制度:由初诊医生书写报告,副高以上主任医生进行审核,学科带头人对疑难病例进行会诊讨论。


从流程到扫描,从影像到报告,每一个环节都追求精益求精,严格把控报告质量。


4.执行“双盲”评审,客观质控检查


中心执行“双盲”质控评审,由医管中心全面负责中心日常质控工作,全力配合上海质控中心督查工作,不断改进质控质量。上海市质控中心定期采用“双盲”方法对中心进行质控评审,随机匿名抽调三级医院专家组成专家团队,医管中心则匿名随机抽取中心诊断报告,由专家团队对报告图像质量、书写规范性、诊断符合率进行审核评价。评审后,医管中心召开质控会议,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时落实改进。双盲评审消除了人为因素对评审结果的影响,评审程序更为严格,评审结果更客观公正,有利于提高中心技术人员的质控意识,促进质控的不断改善。


5.开通异地医保结算,便民惠民


上海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开通跨省异地门诊医保直接结算。异地门诊就医人员只需在参保地办理备案手续,持社会保障卡,即可在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进行就诊费用直接结算,就诊时只需支付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即可,不仅减轻了患者负担,同时有效解决了异地就医跑腿报销的问题,便民惠民。


6.提升服务质量,改善就医感受


中心工作人员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做到精细化、人性化服务。推行信息化服务系统,提供网上预约、电子报告查询以及网上咨询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实行检前预约制,减少客户等待时间,检查前一天客服短信或电话通知客户,提醒饮食禁忌以及检查注意事项;现场为客户提供引导以及陪检服务,外地客户免费邮寄诊断报告,为外籍客户提供外语陪护和外语报告。完善便民利民设施,配备充电宝、雨伞、轮椅等便民用品。检查后客服部跟进随访,收集客户反馈.实行“服务投诉零容忍”制度,对客户投诉及时落实整改,不断提升服务质量。7.积极参加“双评”工作,共推行业发展


积极申请参加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信用等级”和“服务能力”评价工作,以“双评”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不断加强中心内涵建设和质量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争创行业标杆。


2020年9月22日,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医院对上海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开展信用等级与服务能力现场评价工作,对医院的诚信与信用建设、行政管理、医疗质量与安全、护理与医院感染控制、医院信息化建设、医院服务与文化建设、创新品牌等各个版块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检查评价。全景凭借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运营管理,荣获“能力评价五星”和“信用评价AAA”级称号,获得了行业认可。


全景在收获肯定的同时,高度重视评价反馈,聚焦问题和短板,严格落实整改,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目的。同时将双评标准融入管理实践中,推动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持续改进,为打造有广泛社会影响力、有品牌知名度的示范性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而努力。


(二)注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医、教、研协同发展


1.推行亚学科分组,搭建人才梯队


全景医学影像建立之初就重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组建学科带头人,搭建分级合理的人才梯队,专业的技术团队为临床和患者精准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较好地满足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的需要。


各中心推行学科分组,根据临床专业划分为颅脑组、胸心组、乳腺甲状腺组、腹部组、关节脊柱组五大学科组,属地化引进相关学科权威专家教授,组建学科带头人、中高职称专家以及青年医技护纵向结合的人才梯队。上海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在学科带头人张建教授、朱玉兆博士的带领下,已连续5年获得上海卫计委科研课题项目支持。同时,全景各中心高效协作,集中资源开展学科共建,优势学科互补,提高全景各中心整体业务能力,做到“有明显优势,无明显短板”。


2.培养融合影像人才,提高团队整体专业水平


引进人才的同时注重人才的“内生培养”,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传帮带的作用,积极申报省(市)级科研课题,组建科研团队,制定科研任务,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同时给了青年人才帮扶指导,提高团队科研能力和水平。各学科组日常组织教学读片、轮转学习、专家教学、疑难病例讨论、临床影像病理联合会诊,不断提高学科能力,提升医生团队整体专业水平和疑难病诊断能力。


建立一套高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制度的激励、导向和保障作用,对有科研任务的员工,按其工作强度以及在研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实施不同的物质补贴,保证其在产品研发转化过程中无后顾之忧,专心从事科研工作。对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团队在中心科技大会上进行奖励表彰,同时给予职称评定与人才落户支持,激发员工的科研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率。为人才团队免费提供培训学习、学术交流、继续教育机会,为年轻医生的业务能力提升,学历提升提供保障,也为公司的后续发展储备力量。


3.重视学术创新交流,提升业内影响力


过去的几年,全景举办一系列继续教育与融合放射学、核医学、临床医学三大学科的高规格学术交流活动。专家多次参与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年会(SNMMI)、欧洲核医学年会(EANM)、北美放射学年会(RSNA)等国际性学术会议,发表多篇SCI文章,科研创新能力比肩国内顶尖三甲医院。


4.校企联合,完善学科共建机制


全景医学影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医教研体系,与高校合作,开启校企联合,共享双赢的创新发展模式。借助高校基础设施、理论研究等方面的优质资源,整合利用全景在实体布局、医疗设备、影像人才、诊断技术、病例数量等方面的先发优势,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应用和赋能基层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用最高效的方式培养医学影像高端人才并实现医教研协同发展。


2019年,上海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与上海大学签约合作建立了教学科研基地,上海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院长张建教授凭借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和业界影响力被聘为上海大学特聘教授,联合培养医学影像人才。2020年全景与上海大学进步深化合作,成立“上海大学全景智能影像研究院”,在全景医学影像徐汇、虹口两个中心挂牌建立“上海大学附属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完善学科共建机制,搭建高水平科研合作平台。


5.联合产业上下游,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全景在充分利用现有影像设备的功能基础上,保持软硬件设施的及时更新,购入新型设备、图像处理软件,提高影像诊断和开发能力。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深化产学研合作体系,与GE、西门子等设备公司以及科研院校、公立三甲医院等产业上游开展深度合作,共享设备、人才、研究成果,通过资源整合,高效协作,共同推动研究成果临床转化应用,打通从科研到临床应用的全产业链条,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全景与长征医院、华山医院、仁济医院、岳阳医院、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协同临床研发了一系列针对专病的特色影像技术;同时联合科技公司、设备厂商研发包括影像云平台、人工智能影像诊断系统等核心产品。


6.赋能基层医院,参与医共体建设


全景医学影像积极响应和支持国家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开启了探索新医改背景下跨区域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的创新模式,赋能基层,助力分级诊疗。


2019年8月与台州路桥区卫健局签约合作,依托全景云建设医共体云平台为其进行人才培养、教学支持、科研指导、影像科室建设等全方位的帮扶指导。陆续与阜宁县人民医院、黄山首康医院、高安人民医院、淮南医院东方集团总医院、金昌市人民医院签约合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探索创新基层影像人才培养路径方法。2019年9月,为路桥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影像医师和技师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培训班。2020年8月,全景联合江西省卫健委、湖南省卫健委、上海大学、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举办了为期4天的《第三届全景医学融合影像论坛暨“战役”医学影像高级培训班》,来自江西、湖南近百名基层医学影像同仁参与培训学习,知名专家教授发表学术演讲、全景专家介绍影像新技术、组织疑难病影像病例讨论座谈会、带领学员参观西门子工厂及上海大学医工交叉研究院,受到了学员广泛好评和业界高度关注。


未来,全景将以影像诊断为切人点,以赋能建设为主要目标,继续深化拓展与周边县级医院的合作,逐步构建功能融合、区域覆盖、辐射全国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体系,助力实现区域医共体“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三)专业立身学术引领,收获高水平科研成果


1.开展“问计于临床”,开发实用检查方案


全景坚持把“问计于临床”作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抓手,积极开展亚学科的问计于临床,收集临床科室需求,重点开发临床需求的特色技术产品,推进新技术研发、转化和应用。


“问计于临床”项目自2018年启动,持续至今,综合运用中心现场参观、学术沙龙交流、多学科联合会诊、专题授课、新技术评审等形式,累计问计临床专家近400人次。对提高团队学科水平,开拓影像技术研发和改进方向具有重要意义。“问计于临床”项目实施以来,已推动了40多项新技术、新项目转化应用,得到了临床专家和患者的一致好评,同时也促进了各类临床医学专家对全景医学影像的品牌认知,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业态的了解,对中心人才、设备、技术优势的熟悉。


2.开展“新技术评审”,促进影像技术改进


影像技术来源于临床,服务于临床。自2019年开始,全景开启“新技术评审”活动,针对公司待开发、已开发应用的新技术举行《医学影像技术研发(改进)项目汇报评审会》,邀请公立三甲医院临床、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的博导、主任医师参与评审,结合专家评审意见,进行影像技术优化改进,目前,全景已开展40多场影像技术评审会,已开发、待开发的临床新技术项目共计119项,涉及临床科室包括心内科、肝胆外科、胸外科、血管外科、内分泌科、呼吸内科、妇科、医学美容科等。已完成的项目采用图像对比、H5链接、科普文章等形式对临床科室及公众进行分享传播,推动了影像新技术的开发和落地应用。


3.推出专、精、特、新产品,打造核心竞争力


全景坚持自主研发创新,走创新型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致力于在自己的领域做专、做精、做强。以学科组为单位组建产品小组,落实研发任务,推动影像新技术、新项目研发应用,推出针对专病的特色技术以及“专、精、特、新”产品,打造影像中心核心竞争力。


目前,上海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已开发应用了包括PET/CT烟雾病多模态定量评估、全身磁共振(mMR)、颞下颌关节紊乱MR诊断评估、多模态融合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技术的临床应用、脊髓血管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临床应用、PET/MRI在难治性癫病中的应用、实影渲染技术(cVRT)的临床应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鼻骨、下领骨整形中的应用等十余项影像特色技术的开发和落地应用,获得了临床和患者的高度评价。其中基于烟雾病多模态定量评估研发的影像技术“基于18F-FDG的模拟脑血流灌注参数成像方法”获得首个发明专利,并成果转化应用于临床,目前累计造福1000余例患者。2018年全景荣获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认定。


4.打造医工交叉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医学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工科技术的推动,医工交叉融合目前是医学与生物工程的共同热点,全景医学影像在医工交叉领域做了多方面探索创新。全景与上海大学深化合作,充分发挥上海大学在理科、工科以及生物工程方面的学科优势,打造高水平医工交叉合作交流平台,以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临床应用。


2020年11月15日,全景与上海大学联合,承办第二届上海大学医工论坛,来自上海大学、上海市三甲医院从事医工交叉研究的150余名科研学者,聚焦生物材料、智能医学、医学影像三个方向,共同探讨医工交叉在老年医学、公共卫生、医学工程三大领域的技术创新及未来合作,影响力广泛。2021年1月10日举办了上海大学医工论坛第一届亚专业(骨科)交流研讨会,来自高校医工交叉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与上海三甲医院骨科、脊柱外科的临床专家以及医学影像专家展开深度对话,广泛探讨了人工智能、生物材料等工程技术在骨科诊疗上的创新应用。未来,全景将继续与高校深化合作.探索创新,推动医工交叉融合型人才培养以及医工交又领域产学研的深度合作。


5.探索人工智能,加速行业发展


医学影像诊断结合人工智能(AI)是业界热点。人工智能对疾病进行智能化、可视化和精准定量研究,将持续提高医学影像诊断水平和效率,提升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


全景依托大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技术,瞄准互联网+医学影像、人工智能+诊断,专注于将基于机器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方法应用于功能和分子影像学多模态影像,推动智能精准影像实现。


目前,全景已经将“肺结节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基于PET/CT、PET/MRI多模态影像的人工智能肺部肿瘤分级系统”成功应用于影像诊断服务,大幅度提高了影像诊断效率。此外,上海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已成功人选“2019年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人工智能)拟支持单位”,获得上海市人工智能发展专项扶持。全景还入选了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将联合其他10余家单位,完成推动我国在医疗影像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建设行业生态体系的总体目标。


建设成效与业绩展示


(一)医疗服务量逐年高速增长


全景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凭借先进的设备科学严谨的诊查规范、知名影像专家领衔的专业团队、高效精准的诊断治疗和针对疑难病影像技术的研发能力,得到了临床和患者的高度认可,影像检查诊断量持续高速增长。上海徐汇中心2016年检查量16076人次,2017年检查量36 082人次,2018年检查量59 583人次,2019年检查量74 620人次,2016-2019年均检查量46590人次。同时公司加大研发投入,2017年,研发投人502万元,占比4.4%,2018年研发投人1300万元,占比6.2%,2019年研发投人1224万,研发投人占比1.6%,科研投人和产出稳步增加,公司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未来的几年内,随着公司品牌知名度的提升、研发投入的增加、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明确了精准诊断、AI+诊断、医疗大数据分析三大战略方向,中心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量还将持续快速提升。


(二)科研成果丰硕奠定行业领先地位


全景秉承“专业立身,学术引领”的发展理念,注重科研培育工作和自主研发创新,坚持医、教、研协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累计获得19项政府立项资助:集团公司获得上海市张江管委会项目1项,徐汇中心连续5年获得上海市卫计委课题立项资助,获得上海市经信委项目1项、市科委项目2项、上海市张江管委会项目1项、徐汇区商委项目2项;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厅项目2项、杭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1项、杭州市上城区科学技术局2项、上城区发展改革和经济信息化局项目1项;获得广州市卫健委课题1项。参与三甲医院联合课题研究20余项,开展自主研发科研课题24项。先后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共29篇,在业界顶级学术期刊Radiology、EJNMMI等SCI杂志上发表论文12篇,累计影响因子100多分;近3年先后有16篇论文(9篇口头报告、7篇壁报展示)入选北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年会(SNMMI),在全国名列前茅;2篇(口头报告)入选北美放射学年会(RSNA),1篇(壁报展示)入选国际磁共振年会(ISMRM):3篇(壁报展示)入选欧洲核医学年会(EANM)摘要;10篇入选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和放射学分会摘要。累计获得知识产权174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25项,软件著作权137项;另有在审实用新型专利6项,在审发明专利4项,受理发明专利5项。科研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为全景医学影像打造国际一流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取得多项资质荣誉,获得社会高度认可


全景坚持以科技促进步,以创新促发展,重视科研与自主创新,经过几年的发展,影像检查量持续增长,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学术科研成果丰硕,获得了社会和行业的高度认可,取得了多项资质荣誉。


(1)获“高新技术企业”荣誉称号(2018年)。


(2)获上海大学医学影像教学科研基地授牌(2019年)。


(3)人选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工程项目。


(4)获评2017年度“徐汇区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单位。


(5)全景医学影像荣获2018年度第一财经·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杰出企业称号


(6)获2019-2020年度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称号(2019年)。


(7)获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医学影像医协体中心称号(2019年)


(3)被为2017-2019年度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先进集体”(2019年)


(9)获上海市医疗机构协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2020年)


(10)被评为上海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能力评价五星”和“信用评价AAA货单位(2020年)


(四)践行公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中心在获得长是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始终恪守“发扬人道主义,弘扬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认真履行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职责,充分发挥自身社会效益。2017年以来,上海全景每月安排知名影像专家周康荣教授、肖湘生教授开展免费义诊,缓解患者看病挂号难的问题。累计派出医务人员参加各类义诊百余人次。连续10年参加浙江省象山县政府组织的上海各大医院肿瘤专科专家义诊;2017年进社区为高龄老人开展公益讲座养生防暑;2018-2019年参与“情满赣江关爱巾帼”公益活动;2019年举行“雷锋精神伴我行”活动,为虹梅街道居民提供免费健康咨询。


(五)携手同心,共同战“疫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景第一时间成立了新冠肺炎疫情紧急应对小组,陆续向援鄂医疗队、抗疫一线医疗机构、红十字会、省级和地市级驻沪办街道社区等100多家单位进行捐赠,累计捐赠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隔离衣消毒液等各类防护物资总价值达200余万元。


为了缓解各大医疗机构因影像检查量激增带来的繁重诊断压力,全景医学像免费向全国的医疗机构开放云影像协作平台,由来自全景各中心的影像专家供影像咨询和解读支持。同时向患者开通免费远程二次影像解读及咨询服务,为各地有需要的民众排忧解难。


全景医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利用全景公众平台科普防疫知识,协助抗击情,中心多次召开会议部署工作,制定疫情防控工作预案、应急预案,各部门高效协作积极配合,保证院内工作安全有序开展。针对大量复工前和就医前肺炎筛查患者,CT组医技护团队不辞辛苦,为患者安排检查、出具高质量筛查报告。


发展思索


历经多年发展,社会办医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医疗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质健康医疗服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医改背景下,随着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鼓励社会办医政策的颁布实施,社会办医发展驶入快车道,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达103.1万个,全国拥有52.3万余家非公立医疗机构,其中,全国社会办医院2.3万个,占全国医院总数的66%,社会办医已进入了黄金发展期。


社会办医数量虽多,但依然存在着行业发展不规范、不平衡以及服务能力弱的问题,社会办医疗机构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疗质量等方面都需要不断提升,随着“互联网十医疗”“医工交叉”等业界热点的出现以及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中的日益广泛应用,社会办医又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如何创新管理,实现高质量发展?面对热点趋势的出现,又是如何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希望全景的发展经验能够为社会办医带来启示。


(一)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过去10年,社会办医疗机构总量快速增长,仅从数量上看,社会办医疗机构在我国医疗机构中占比接近七成,已远超公立医院,但在诊疗规范、医疗水平、服务能力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仍存在较大差距,社会办医服务总量仅占全国的16%左右,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社会办医疗机构亟需转变管理发展模式,实现升级转型,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需求。


社会办医疗机构要更新管理思想,树立科学管理理念,从过去的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精细化发展转变,由低水平扩张向重视内涵质量建设转变。结合自身背景和市场需求,明确市场定位,寻找正确的业务方向,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以内涵建设为抓手,加强依法执业,严格规范诊疗行为,树立良好诚信和市场信誉。完善落实好各项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质控体系、院感制度、病案管理制度、医疗风险防范制度,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注重学科能力建设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和诊疗水平,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加强行业自律,积极支持和配合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医院信用等级和能力评价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全面推动医院管理水平、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


(二)塑造专科品牌,连锁化发展


社会办医综合实力相对公立医院较弱,与公立医院错位竞争,差异化经营理,发展“小而精”的专科医院和专科品牌将依然是社会办医疗机构的重要选择。不盲目追求规模效应,瞄准专科领域做深、做精、做细,打造特色专科、单病种专科,打造机构核心竞争力;同时在管理和学科建设上不断精进,不断提升医疗质量,凭借专科优势在患者口中形成好口碑,打造行业认可、患者信赖的专科品牌,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特色专科的诊疗服务体系,既能满足细分医疗市场的需求,又能降低运营风险,同时也具有很好的规模复制性,便于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目前,已形成以体检眼科、口腔、医疗美容为代表的专科医院多元发展格局,且形成了一批特色品牌,企业通过规模复制,成为特定专科领域的引领者。全景医学影像专注于疑难病诊断,以精准影像诊断为技术支撑,在影像领域精耕细作,同时重视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连锁化、集团化的经营态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办医的规范发展、行业自律的建立以及社会办医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升级转型,社会办医将实现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变,实现品牌化、连锁化、集团化的发展态势。未来,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阶段,康复、护理、医养市场潜力巨大,加上国家政策的鼓励引导,这些专科领域将成为社会办医拓宽业务,赢得口碑的重要赛道。


(三)强化学科建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团队


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的核心任务,学科建设水平直接反映出医院的诊疗水平和学术地位。影像检查作为临床诊疗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其学科水平直接影响了诊断的精准度,影响临床的后续治疗和预后。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疑难病诊断能力、提高影像技术诊断水平是打造影像中心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社会办医要明确好学科建设目标,制定好学科发展长远规划,使学科研究方向符合医院发展要求、满足社会需求。建立完善人才引进、绩效考核以及激励机制引进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打造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和后备力量三级医生梯队填补人才断层。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引领作用,做好医疗、科研与人才培养工作,带动医、教、研协同发展。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才的内生培养,形成“自我造血机制”,与公立医院、高校合作共建,拓展人才培养路径方法,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团队。


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氛围,提升青年医生学术水平,整合内外部资源,与学科相关院校、厂商、互联网平台等机构开展合作,实现对学科建设的全方位支持,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格局。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推动智慧医学影像发展


201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十医疗健康”发展意见》,受政策激励,互联网医疗得以快速发展,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群众网上寻医问药,加速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利好政策陆续出台,如互联网诊疗纳入医保、网售处方药有条件放开等,进一步助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未来,互联网医疗和线下的实体医疗将进一步整合与重构,有效推动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在发展过程中加快医院智能化、信息化平台建设,依托互联网+医疗、大数据分析、算力及算法,打造智能医学影像“云平台”,实现远程阅片、远程报告、远程会诊以及人工智能研究。通过“云平台”将各级医疗机构连接起来,推动影像诊断业务的集中部署和管理,进而实现影像服务集约化、规模化、网络化运营,并借此积累大量的标准化影像数据,基于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实现人工智能精准量化分析,实现快速智能诊断,大幅度提升服务效率和诊断水平推动影像服务升级转型。未来,越来越多的影像诊断工作将由人工智能系统替代影像医生将实现由“知识储备型”影像诊断者向知识开拓者、影像技术研发者转型同时给予患者更多的情感交流与关怀,推动医患关系进一步改善。


社会办医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构建跨区域线上线下立体服务网络,实现医疗数据的互联互通、信息数据共享,为智慧医院的建设构建信息基础,实现医院的跨越式发展。


(五)科技引领进步,创新驱动发展


医疗的核心是用医疗技术解决患者需求,科研、科技创新是提高医疗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办医高质量发展必然途径。全景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发展,重视影像技术的研发创新。每年投入百万元级研发经费,推出专科特色技术,打造“专精特新”产品,凸显技术优势,提升影像诊断竞争力。


社会办医疗机构要时刻关注学科前沿技术动态,更新医疗设备,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和服务效率,满足患者就诊需求。重视技术创新,加大科研投人,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探索多元化合作路径,拓展内外部资源与三甲医院、高校共同开展医疗技术项目合作,推动特色技术、特色产品落地转化。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人工智能已成为健康医疗的热点。社会办医要抓住机遇,科技赋能,创新发展,以医疗技术的提高带动服质量提高,满足群众日益高标准的医疗需求。


(六)医工交叉融合,推动精准诊疗


医工交叉是目前医学及科研领域的热点,医工交叉,是将生命科学、临床医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开展科学研究与应用的一门新兴学科医学与工程技术的融合是未来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医工交叉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医学影像,高端设备PET/CT和PET/MRI的出现让检查进入了多模态合影像时代,让原来不可能做的检查成为可能。联合多种设备的异机融合以及多种扫描序列的多模态成像,将不同成像方式所获取的影像图像融合配准,最大限度地挖掘影像信息,实现精准诊断。


目前不少有实力的综合院校都成立了医工交叉研究院,并与医院开启校企联合模式,整合资源,推动医学与理工科的深度融合,推动大数据精准医疗、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等医工交叉前沿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并在此过程中大力培养知识复合型、有能力解决医学技术实际问题的医工交叉人才。


社会办医要立足前沿,放眼未来,紧跟医疗产业发展趋势,整合利用临床资源与高校、科研机构构建全方位战略性合作,努力打造医工交叉创新产业高地,推动医工交叉在药物研制、医疗器械、诊疗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我国健康产业繁荣发展。


专家点评


王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兼肿瘤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副主委,上海核医学分会荣誉主委,博士生导师。


全景医学影像是国内首家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是医学影像领域的领头羊。第三方独立医学形像诊断中心属于新兴业态,没有发展经验可供借鉴最从1家中心现在已经发展到了9家中心,难能可贵。未来几年内,规模还将不断扩大,业务量不断增长,发展势头很强,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办医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全景医学影像的定位是致力于疑难病诊断,创建伊始,就组建了一支由周康荣教授领衔的专家技术团队,在质量控制上执行严格的标准,强大的软硬件设施,为影像中心的良性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联合问诊、一站式检查及融合影像检查方案,做到了精细精准,为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诊断服务,打出了影像中心的特色。


学科和人才一直是社会办医的短板,严重制约社会办医进一步发展。全景能够持续快速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做得比较好。组建学科带头人、中高级职称专家以及青年人才纵向结合的人才梯队,稳固的人才团队为学科建设、业务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学科建设中,重视专家教授传帮带,培青年医学影像人才,同时通过校企联合,探索学科共建和人才养机制,形成医教、研、协同发展的格局,促进了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科研创新和学术交流,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同时坚持自主研发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连续5年获得了上海卫健委课题以及一系列优秀的科研学术成果,推出针对专病的特色技术以及“专精特新”产品,技术能力非常强,打造了核心竞争力。每年举行融合影像高峰论坛以及继续教育培训,为人才培养和学术科研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对外拓展多元化合作路径,与公立三级医院、高校、设备厂商等上游产业公司合作,为学科建设、科研以及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这一点,值得民营医院借鉴学习。


全景在自身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利用自身精准诊断优势,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赋能基层,助力分级诊疗。利用互联网十医疗,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远程诊断等全方位立体支持,提高基层诊断能力和水平,让基层老百姓也能享受到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是国家医改的重点,目前社会办医数量多,服务总量严重不足,融人分级诊疗体系,平衡医疗资源,是社会办医的责任,也是推动社会办医提升服务能效、实现进一步发展的路径。互联网、大数据以及5G技术为赋能基层提供了技术支持,民营医疗机构要积极探索合作方法路径,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助力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促进自身业务增长、品牌输出,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


全景在发展过程中重视探索创新,开展“问计于临床”以及“新技术评审”,与临床密切沟通交流,以临床需求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研发,打造“专精特新”产品;探索医工交叉合作模式,促进医工交叉融合发展。社会医疗机构要找准定位,在管理发展、学科建设以及提升诊疗技术等方面探索创新,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发展。


在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全景也注重社会效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累计捐赠物资总价值达200余万元。同时开展专家义诊、健康咨询和健康讲座等公益慈善活动,更好地回馈社会。社会医疗机构要回归医疗本质,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长远来看,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服务能力,回馈社会才是生存和发展之道。


坚持“专业立身,学术引领”的发展理念,发扬全景的特色优势,牢牢抓住学科和人才建设,不断提升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和服务能力,打造优质社会办医品牌,服务更多人群,发挥好全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引领示范作用。(以上内容摘自《上海社会办医管理创新与发展》,主编闫东方 张苏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看医界Copyright ©看医界 Reserved. 备案号:沪ICP备20020478号-2
上海医交会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17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