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策 文章正文

多地出现编外人员清退潮,医务人员怎么办?

作者|徐毓才 来源|看医界(ID:vistamed) 2023-10-15 10:15:50

最近,各地掀起了一股编外人员清退潮。作为大量存在于公立医院的编外人员对此非常关注,也表示十分担忧。那么这股风潮缘何而起?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还要不要去编制化?医务人员如何看如何做?笔者今天就和大家聊聊。


清退潮缘何而起?


自今年年初,各地针对编外人员陆续开展了清退。


3月20日,哈尔滨市政府公布了《哈尔滨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方案》,明确清理规范工作将分自检自查、组织实施、检查督导三个阶段。此次专项行动的对象为市级机关、市属事业单位现有雇员、行业专职人员、工勤人员和单位自聘人员(统称「编外用人」)。其中医院、高职高专、公证处、仲裁办等用人主体要结合专业和实际需要,自主开展自聘人员清理规范工作。


除清理规范用人行为,编外用人员额也要精简。哈尔滨要求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现有编制内人员能保证工作正常开展的,不使用编外人员。用人单位要制定编外用人员额年度精简计划,市直机关编外用人原则上5年内精简完毕,每年精简不少于本单位编外用人员额的20%。市直事业单位编外用人结合职能调整情况及空编率适度精简(空编率5%-15%,编外用人精简5%;空编率15%-25%,编外用人精简10%;空编率大于25%,编外用人精简15%)。


9月初,常德市临澧县发布消息称,今年5月以来,临澧县强力推进编外用工管理,经过2个月努力,共清退编外用工163人,节约财政资金200万元以上。


据悉,在清退编外人员开始前,该县集中10天时间,对编外用工进行全面摸底排查,掌握姓名、岗位、工资、工作年限、用工形式、合同签订等信息,建立台账挂号管理。90家机关事业单位共上报编外用工人员1798名,自行清退79名。随后根据摸底统计要求和《临澧县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核定的计划数,由用工单位提供据实数据,在计划数外的能够清退的一律清退。


在永州道县,根据官方的统计,截至9月20日,全县共有1038名编外人员被清退。


有人认为,本次各地掀起的编外人员清退潮可能与年初两会通过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有关,该方案提到要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相关问题,中央国家机关压缩5%编制资源用于新成立的一些部门。《方案》同时要求,地方党政机关人员编制精减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结合实际研究确定。


但实际上,有的地方编外人员清退工作在此之前已经开始,比如湖北省监利市在2022年9月22日就召开机关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清理规范动员部署会议,决定对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进行清理规范,并从严从紧核定各单位编外用人员额。


今年1月,湖南省临湘市也召开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清理、规范工作动员会议,并指出要加大编外人员清理力度,加强规范管理,确因工作需要需聘用编外人员的,必须按照“空编申请、先批后用”的原则规范编外人员的聘用。


2023年2月,湘潭县县委、政府出台了《清理编外用工工作方案》,4月份发布全县各单位清退人数计划,要求全县各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清退工作必须在2023年6月30日前到位,卫健、教育系统各清退500人,在2023年年底到位。


但到目前为止,将“医院”明确列出,并详细写出清退后实施细则的,并不多,除了哈尔滨和湘潭县之外。


那么为什么现在开始要清退编外人员呢?从官方发布的消息看,应该有两个原因,一是规范用工降低风险。比如有的说“清理编外人员,使编外用工混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用工风险大大降低”,“推动编外用工平稳减少,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完善管理制度,对购买服务人员等各类使用财政资金的编外人员进行备案管理,推动县财政供养人员适度减少,实现编外劳动用工从严把控、管理规范、制度健全”,可见清退编外人员,是为了规范编外人员管理,降低用工风险。


二是减轻财政负担。有报道说“清退编外用工163人,节约财政资金200万元以上”,由于近年来,各地形式主义严重,基层负担重,编外人员量大而且比较乱,疫情以来,各地财政不堪重负,也是各地将编外人员清理提上议事日程的原因之一。


医务人员去编制化还要吗?


就在各地掀起编外人员清退潮后,很多网友对于政策走势表达了担忧。有网友发帖说,20年前我们刚大学毕业,大肆宣扬去编制化,全员聘任制,都没有编制一说。2020年疫情以后,又开始说编制不但不取消,反而要加强!最后只有在深圳那些大城市实行到底了,但是待遇并没有做到编内编外同样对待!这个政策的历史进程变化等同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所以都不靠谱。


实际上十多年来,我国曾经有过“公立医院去编制化”的历史。


2011年4月初,中央确定了一张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时间表。按照此表,到2015年,中国将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到2020年,中国将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意见,公立医院是承担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将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逐步取消行政级别,明确规定新设立的一律不予明确行政级别。


那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提去编制化而重提“强化公立医院编制”呢?


据了解,在医改文件中不再提去编制化,而重新提“逐步消化现有编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纳入编制管理”的是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医改发〔2021〕2号)。《意见》在试点推动重点改革持续深化方面,提出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探索事业编制内部挖潜、创新管理的有效方式。用足用好编制资源,按照“保基本医疗、保公共卫生、保学科引领”原则,逐步消化现有编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对符合条件的,可充分考虑其从医经历、业绩、贡献等,通过公开招聘等严格规范的程序择优聘用,纳入编制管理。


随后,广东、青海等地在医改文件中重申了这一观点。而在广东、青海,甚至国务院医改组之前,河北省就提出了这一观点。2019年12月,河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印发了《进一步推广福建省和三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冀医改〔2019〕1号)。《方案》强调,合理制定并落实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标准,建立动态核增机制。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事业编制内部挖潜、创新管理的有效方式。用足用好编制资源,按照“保基本医疗、保公共卫生、保学科引领”原则,逐步消化现有编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对符合条件的,充分考虑其从医经历、业绩、贡献等,通过公开招聘等严格规范的程序择优聘用,纳入编制管理。令人“意外”的是河北省的提法与国务院医改组的提法完全一样。


而明确在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提出要“强化公立医院编制”的是2021年2月国家卫健委在对王义文提案回复时指出,公立医院编制资源必不可少,公立医院编制非但不能弱化,还需进一步强化保障措施。理由是:公立医院是我国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国家生物安全、国家战略安全、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的使命,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编制是事业单位统一的管理手段和重要资源,决定了事业单位法定用人规模以及附着在编制上的各种待遇。公立医院编制是稳定和吸引医务人员、保障公立医院稳定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国家满足人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重要制度保证。


同时声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公立医院编制工作,目前,国家卫健委正在会同中央编办积极论证,力争在编制方面有所突破。


就在大家都以为公立医院去编制化行将终结而调转方向开始强化编制的时候,2022年8月21日海南省印发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中提出要推进公立医院去行政化,医务人员去编制化。其中规定:“完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推进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改革,取消公立医院的行政级别,逐步推行院长职业化和聘任制,全面落实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实行全员聘用管理。行政部门负责人一律不得兼任公立医院领导职务。探索三级公立医院总会计师委派制度。”


“改革编制管理方式。试点推进公立医院实行人员总量管理。在人员总量内新招聘的人员,在公开招聘、岗位聘用、职称评定、考核奖惩、薪酬分配、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解除聘用等方面统一适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规定。”


“创新人事管理制度。支持公立医院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总量或人员总量内自主制订岗位设置(调整)方案,实行自主设岗、自主聘用、自主管理。健全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全面实行竞聘上岗制度。支持公立医院自主开展人才引进和招聘工作。”


不管各地对待公立医院编制问题出现何种声音,但从国家层面提出“逐步消化现有编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纳入编制管理”这一政策释放的信号以及近期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编外人员清退潮看,显然预示着公立医院编制将继续得到强化,去编制化行将终结,也预示着未来公立医院将越来越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事业单位,编制内外有别的情况会长期存在。


编外人员清退潮会对医务人员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当这种声音不绝于耳之时,无疑会对医务人员产生很大影响,让他们无不对自身处境担忧。一方面由于多年来政策一直主张去编制,目前在公立医院编制外人员数量巨大,有的甚至超过一半,即使“编制备案制”尚未实施的地方,由于公立医院规模迅速成倍扩张,受“地方编制只减不增”政策影响,医院编制也多年不变,而为了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几乎所有医院都聘用了大量编外人员,在没有编制指标和正常入编渠道的情况下,这些人员只能以“编外人员”身份广泛存在于公立医院。


面对如此多的编外人员,如果不加分析一律清退,恐怕会对医疗服务的正常开展造成巨大影响。何况在事实上,编外人员恰恰是单位真正干活的人,一旦清退了,谁去干活呢?这才是网友担心的。


基于以上考量,笔者认为,一刀切清退所有编外人员可能性不大,“逐步消化最终纳入编制管理”有可能但可能性也不大。


能够实施的最大可能就是采用哈尔滨方案,要求医院、高职高专、公证处、仲裁办等用人主体结合专业和实际需要,自主开展自聘人员清理规范工作,并逐步将已自聘人员转化为社会化服务外包形式。


但是,由于“医疗服务”不同于其他可以“社会化”的后勤类服务可以外包,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服务,具有专业性、复杂性,其外包后的管理也将更加困难,食堂外包可以通过竞标,选择成本合适、方案合适的公司,但很显然医疗服务的方案没法复刻。因此,社会化服务外包这种方式,并不能从其他事业单位简单粗暴地复制粘贴到医院,如果院感科外包了,医院的质控方案需不需要调整?如果只有编制人员和外包人员,医院的科研该怎么办?医院的运营成本反而有可能会增加。


基于此,对于清退编外人员,医务人员大可不必过于担心,当然,如果你本身不在医疗技术岗位而在行政后勤岗位支闲差或者还没有达到单位离不开的程度,那就另当别论了,即使没有清退潮,也不能“安稳”。


别在意潮来潮往,自我提升才是铁饭碗


面对编外人员清退潮,网友提出,把编制取消,大家竞争上岗;清理的应该是不干活的,而不是编内编外。


这想法当然很好,但在还要进一步强化编制的公立医院,显然只是“良好愿望”,距离实现还太远。


而还有一网友留言说:我上班一年多就感受到了,要把自我提升放到工作前面。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单位没你照样转,还是要利用单位的资源把技术学好,技术才是自己铁饭碗。


笔者的回复是:这话说的太对了太好了,人生每一个站点都是增强本领的一次历练,只有在这种经历中增长自己的能力才是根本。


不管风吹浪打,别在意潮来潮往,自我提升才是铁饭碗。(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

看医界Copyright ©看医界 Reserved. 备案号:沪ICP备20020478号-2
上海医交会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17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