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文章正文

年手术量近万台背后:“胆囊王”胡海的技术创新之路

作者|宋爽 来源|看医界(ID:vistamed) 2023-12-22 10:05:57

在胆石病领域,胡海教授是绝对是“王者”般的存在,他所创建的东方胆石中心,是中国三甲医院中唯一的胆石病专科,创造了单病种年手术量近一万的传奇。其实手术量只是结果,在盛名的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发明家”胡海。


日前,“看医界”专访了上海医交会医疗技术创新专家委员专家、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主任胡海教授,了解他的发明经历,以及医企紧密联动、在微创领域不断创新突破的故事。

相信技术创新的力量,大三甲医生出走基层


上世纪90年代,微创手术刚开始发展,当时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工作的胡海医生敏锐发觉了微创手术的发展前景,一门心思投入腹腔镜手术的钻研。而这个选择,改变了他一生的发展轨迹。


当年选择研究腹腔镜时,这项技术是被同行“轻视”的,胡海回忆道:其他医生认为肿瘤之类的严重疾病才有研究价值,但他却不以为意:“恰恰因为你们轻视,我才重视!”胡海表示,胆石病发病率高,总量大,不加以重视也会造成伴随终身的并发症,在他看来,这样普遍性的疾病非常有研究价值。


然而,胡海当时工作的医院发展重点并不在腹腔镜手术,为了施展自己在微创手术领域的抱负,胡海决定寻找更自由的“天地”,于是他离开三甲医院,来到江苏张家港市的一家乡镇卫生院。


博士到农村去开创微创技术,这听起来不可思议,却是胡海坚定的选择。1993年,江苏全省也只有江苏省人民医院有腹腔镜手术,在卫生院这样级别的医疗机构开展腹腔镜技术不亚于天方夜谭,但胡海坚信有技术就能有市场,微创技术的出现必将引领未来外科手术的发展。


事实证明,胡海的判断完全正确,如今随着微创技术不断发展,大量曾经需要“开大刀”的外科手术都被微创手术代替,“如今,一个医院不开展微创手术才是不可想象的。”


2004年,胡海应邀回到上海,加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从此开始了自己在胆石病微创领域的进一步探索。从此,无数个“第一”从胡海创建的东方胆石中心诞生,也实现了他对当时院长许下的“给我一支队伍打下一片江山”的承诺。


从技术到艺术,不断创造的医学发明家


作为微创外科发展的践行者,胡海是一个不断创新的人。在他看来,微创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技术,不会只停留在一个水平,因此他一直在研究“如何使微创更微创”,毫不夸张的说,在胆石病治疗领域,几乎所有的创新项目都与胡海有关。


腹腔镜的技术发展,经历了从四孔、三孔到如今一孔的发展过程。孔越来越小,直至看不到手术疤痕是胡海一直以来探索的目标之一。实际上,早在90年代的“张家港时期”,胡海就实现了三孔腹腔镜技术。2012年,胡海又率先成功实现了用直径2.5毫米的器械辅助做单孔腹腔镜手术,早在2008年,胡海就已经在国外期刊上发表了针孔辅助的单孔胆囊切手术的SCI论文。


建立在单孔腹腔镜手术技术上,胡海教授的另一项发明更具有里程碑意义,那就是免气腹“一次性单孔腹腔镜手术通道装置”。


胡海介绍,一般腹腔镜手术都需要通过打二氧化碳气体来建立足够的手术空间,但二氧化碳在体内时间久了可能引起酸中毒,甚至影响心肺功能,造成一系列并发症。早在94年,他就开始研究能否在腹腔镜手术中避免打气,但由于当时卫生院条件有限,他只能先在安全范围内优先探索迷你腹腔镜引瘢痕手术等技术,直到2004年来到东方医院,条件成熟后他才再次把免气腹的研究提上日程。


胡海介绍,单孔免气腹技术最大的瓶颈是如何在不打气的情况下拓展手术视野,当时比较普遍认可的做法是一种经皮下穿钢丝,用钢丝提拉起来的免气腹装置,在妇科领域有比较广泛的应用,但胡海觉得这项技术依然有空间不理想、造成提拉伤口等明显缺点,因此他开始琢磨如何既达到免气腹的目的,又克服以上缺陷。


说来也巧,胡海每天上下班要横跨浦西浦东,会开车经过延安路隧道。有一天他在上班路上突发灵感,为什么隧道上面水压很高但是水进不来?我们能不能也在肚皮上放一条隧道?有了这个想法后,胡海设想出了一种可以像渔网一样在腹腔内打开并回收的装置,并写成科研课题申报给上海市卫健委。审批通过后,这项技术自2015年先后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美国专利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专利。


获得专利还只是第一步,想真正应用到临床还需要转化成产品,这时候,胡海想到曾经一起研发针孔器械的上海轩颐医疗。双方通过几年钻研,终于生产出一次性单孔腹腔镜手术通道装置,并于2019年正式获批上市,这也是东方医院真正转化成功的第一个临床应用产品。

胡海介绍,这个装置可以在不打气的前提下建立多器械手术通道;并且可以预装,操作更方便;可以在内窥镜监视下置入,提高产品安全性;可以罩住需手术部分,避免手术器械损伤其他组织或器官;切除的器官组织可直接取出;排烟管设计及时排除手术产品烟雾,提高操作安全性;多规格设计,适用于不同个体差异。


胡海表示,这项手术装置是建立在单孔腹腔镜技术之上的,因此尽管早就已经上市,担在推广上他依然处于谨慎的态度。未来,他筹划将把这项技术做成“一带一路”的推广项目,以深圳为桥头堡,在东南亚一带展开工作。


理念创新,持续推动医疗技术进步


“在胆囊治疗方面,全世界都没有人能提供比我们更多的选项”,除了胆囊疾病的手术治疗,胡海教授团队在胆囊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和疾病预防上也倾注了大量精力,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理性保胆也是其中之一。

时至今日,保胆手术在医疗界依然存在争议,但胡海并不避讳这个话题。在他看来,在治疗中尽可能精准切除病灶、保留器官是医学发展的大方向。而且他所主张的保胆前提是“理性保胆”,并不是所有胆石病患者都适合保胆手术,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


胡海介绍了“理性保胆”的原则:对于胆囊功能好,摘除结石后可以有效防止复发的患者才能适用保胆手术,相反,胆囊功能不好(炎症重、胆囊萎缩、胆囊壁增厚等)或胆囊解剖结构异常、以及容易复发的色素结石,这些人则不适用于保胆手术。


胡海表示,理性保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对于胆石病成因的研究,“如果对胆囊疾病都是一切了之,就不会有人去研究结石形成的原因和预防的方法”,胡海想做的不只是手术,他更希望胆石病的治疗从手术治疗到预防结石产生发展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比较高的境界,只有这样,中国的胆石病防治事业才能一直走在全球前列。”


据悉,由胡海教授领衔的东方医院胆石中心的研究团队,是目前国内唯一以胆石病为方向的研究机构,2017年,胡海领衔成立了同济大学胆石病研究所,在胆石病成因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关于胆囊良性疾病的统一性学术假说,并对胆石病与肠道菌群、心电、饮食、睡眠的关系等都作了很多研究并发表文章。

医工紧密结合的合作创新实践


长期从事胆囊疾病(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胆固醇结晶)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胡海一直致力于胆囊良性疾病治疗的不断创新,使手术更加人性化、个性化、艺术化——不仅要解决治疗的问题,还要让病人创伤更加小,术后更加美观,而实现这个目标对器械的要求非常高。


生产出替代昂贵进口的国产针孔器械一直是胡海的心愿。10年前,他曾自己购买德国生产的针孔保胆的手术器械,一套就要二三十万,成本非常高,很难在临床普及。也正是那时候,他开始与上海轩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尝试研发国产代替的器械。这期间,轩颐医疗花了三年时间才找到一种比同样粗细的钢材强度大三四倍的钢材,攻克了加工困难的难题,实现了国产替代,大幅降低了使用成本,惠及更多患者。


除了免气腹装置,胡海教授团队还有一个针孔器械保胆的项目正在推进中,这项技术的产品化也是胡海团队与轩颐医疗密切合作的项目。

无论是免气腹装置,还是正在研发中的针孔器械,胡海与轩颐医疗的合作无疑是医工结合的典型案例。胡海认为,临床专家与医疗器械公司合作研发很重要,医生要善于带着临床问题与器械厂家沟通,设计出符合试产需求的好产品,在帮助医生工作的同时,更有效地救治患者、让患者获得更好的医疗感受,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胡海呼吁,国家应进一步推动医工结合,而作为医生,在提出需求的同时也应考虑产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并结合患者需求,勇于开拓创新,最终让患者受益。


“医生要多听听患者的想法、患者的需求,把他们的想法投入到临床研究中。同时也要有技术推广的信念,正如胆结石成因的研究一样,好多东西可能现阶段看不出来,但未来一定是方向。”胡海坦言,作为医生要有哲学思辨和洞察力,要看到人家所看不到的,人云亦云是不可能走在前面的。”


而对于当前我国器械企业的发展,胡海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单纯的模仿或者什么器械都做,很多时候难以出成果、形成核心竞争力,不如专注钻研某一个病种或某一类型的产品,发挥工匠精神,而我们国家缺乏的正是这样世代传承的企业。(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

看医界Copyright ©看医界 Reserved. 备案号:沪ICP备20020478号-2
上海医交会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17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