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牙集采”来袭!口腔机构怎么办
前不久,国家卫健委等9部门印发了《2022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关于牙科领域,要求提出,要规范牙科医疗服务和耗材收费,规范公立医院牙科医生多点执业,对于开展种植牙服务,但不参加种植牙耗材省际联盟采购的医疗机构开展重点督察。
这一提法再次将种植牙集采拽入到聚光灯下。据了解,最近一年多来,关于种植牙集采,一直广受关注。
2021年8月,浙江宁波市医保局打响了种植牙“集采”第一枪,2021年11月,四川省药械集中采购及医药价格监管平台发布口腔高值医用耗材的招采通知,其中包括种植体、修复基台等。2022年2月,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上半年力求能够推出一个种植牙集采地方集采的联盟改革。”
虽然有关部门不止一次强调种植牙集采的重要性,但实际上,这项工作却进展缓慢,步履维艰,种植牙甚至被业内称为“史上最难集采”——它究竟难在哪里?对民营口腔有何影响?民营口腔还面临哪些机遇或挑战?近日,“看医界”专访中国非公医协口腔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亿大口腔连锁创始人田力宁,共同探讨。
种植牙集采为啥这么难?
从国内齿科的新鲜事物到如今的遍地开花,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种植牙应用越来越广,使用数量也在持续增长。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1年至2020年的10年间,中国种植牙颗数从13万颗增长到了406万颗,复合增长率140.6%。市场潜力不容忽视。
那么,民营口腔种植牙数量占比又如何呢?据田力宁透露,有数据显示,公立医院占1/4,民营占3/4,“也就是400万颗种植牙,有100万是公立的,300万是民营的”。
但与心脏支架集采顺利开展不同的是,种植牙并非“性命攸关”的严肃医疗。作为一种口腔修复的非必要手段、拥有很多平替方案的种植牙治疗,其消费属性会更加倾斜,缺少了“保基本医疗”的需求基础,“有市无量”的种植牙集采,自然难以适用于“政策干预价格”的推行普及。
就种植牙的购买方而言,目前主要分为公立医院和民营口腔机构,“非公还没有接到通知安排,但目前宁波已经落地,103家医院及门诊进入到医保目录。”单纯从政策文件看,还是以公立为主。
田力宁认为,种植牙集采是今年元月国常会确定的政策,既符合老百姓的利益,也有利于种植市场规模的扩大。同时建议集采还是要因地制宜,最好不要搞一刀切,“相较于西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民营机构种植牙占比较高,不同省份间也有差异,如在浙江,70~80%都是属于民营市场,而上海可能还不到一半。”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方,民营口腔往往越发达。
除了政策难以有效落地外,种植牙集采可能出现的后遗症也一直被业界所诟病。众所周知,手术费是种植牙成本的大头,牙医的不同资历与技术水平,不仅影响着种植治疗的效果,也影响着种植治疗的费用。
医生追求质量,群众追求实惠。但若医生开始以简单快速低价的方式处理患者,那质量可就堪忧了。所以,在现阶段,种植牙的“低价格”与“高质量”依然还是鱼和熊掌的关系,难以真正兼得。
国产种植体的春天来临
一直以来国产种植牙品牌地位尴尬,前有成熟的欧美系进口中高端品牌垄断市场多年,后有韩系低端进口品牌低价争抢生存空间。目前国产种植牙品牌至少有十几个,但一直难以打破市场格局。国产种植体品质不断提升甚至超过进口非一线品牌产品,但主要是患者与医生接受程度不高。若抓住集采机遇弯道超车,则国产种植牙的春天来临,老百姓也因此受益。
对此,田力宁坦言,若国产植体品牌能顺利完成集采,不仅患者有机会用到更便宜的产品,国产植体品牌也可获得快速抢占市场发展自身品牌的机遇,但集采后的市场压力也将会对现有已充分竞争的口腔医疗机构造成不小的冲击,尤其对严重依赖广告和种植牙业务的医疗机构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从材料上看,业内普遍认为进口种植体更好。一个种植体植入患者口腔后需要十年才能知道这个材料是不是足够稳定牢固。进口品牌起步较早,在这方面的数据比较完善,相对保险。
但田力宁也表示,虽然民营口腔医疗机构有一定的压力,但并不是绝对的。种植牙治疗费用在国际上普遍较高,除了种植牙材料成本外,对种植专业医生的要求更高。民营口腔医疗机构借助专业的医生、更人性化的诊疗服务,还是有一定的竞争力的。
由于民营口腔机构吸引客流量的成本远超过公立医院,这也需要其跟随政策变化积极应对,根据机构定位来看,如果走高端路线,那就在服务方面进行提升,或引进新材料高端种植体;如果走低端路线,那么就靠低价种植体吸引客流,靠正畸、牙周治疗、修复等高毛利项目来获得利润。
此外,《要点》中提到的“规范公立医院牙科医生多点执业”,主要是为了落实落细“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把握从严治理内核,严肃梳理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违法违规牟取个人利益行为。严肃查处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诊疗技术规范,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合理医疗检查、诊疗行为。
“规范不等于限制,规范是希望医生真正按照国家的规定去注册,该办好的手续要办齐,正大光明地去执业,而不是成为飞刀医生。这既是对手术病人负责,也是对医疗质量安全以及自身声誉负责”,田力宁如是说。
口腔业要积极拥抱线上,突破运营瓶颈
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各行各业都难免受到疫情冲击,作为自带消费属性的口腔行业,所受冲击也尤为明显。
据田力宁介绍,未来1-2年新增门诊数量增长速度将会下滑,资金实力较弱的诊所会流失人才,反之其对人才的吸储能力会加强,从而导致强者恒强、弱者更弱。而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未来对医生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将会随着新技术的广泛使用有所弱化。
口腔健康,全身健康。看牙作为追求生活品质与健康的中产阶级的“医疗刚需”,田力宁认为,虽受疫情影响短期非公口腔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口腔行业市场容量大、市场增速快、医患比低的行业总体格局并未改变,口腔医疗仍然是朝阳产业。
伴随着远程诊疗、大数据与智慧医疗等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拥抱新技术、不断调整与优化口腔机构的差异化定位,对接居民生活线上化与常态化的医疗需求,既是口腔机构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选择,也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的挑战,口腔医疗机构管理者除了要注重业务结构的调整升级外,如原来单一依靠种植牙业务,现在则要结合自身机构的能力往牙科综合业务以及预防保健方面靠拢,通过软硬结合,往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而从根本上讲,还要在管理思维和运营思维上与时俱进。
在运营上,口腔医疗机构要立体布局,寻求商业模式创新,针对居民生活线上化趋势,要构建在线问诊、小程序拓客与固客等口腔服务与运营线上系统,以及在全民创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机构的股份化改造,用股权留住核心人才的“心”等。
田力宁认为,口腔行业在医疗、运营、服务、品牌科普等各个层面均具有巨大的创新空间,而任一维度的创新,都将为口腔机构注入活力,并能够迅速突破现有运营过程中的瓶颈与“天花板”。(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